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29 13:40:45
在A股市場上,滬市2018年共完成并購重組1226家次,交易總金額1.2萬億元;深市2018年并購重組2522單,交易金額1.38萬億。
每經記者|王帆 每經編輯|陳俊杰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復雜局勢下,如何更好地融通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成為近來資本圈繞不開的話題。
8月28日下午,第五屆中國并購高峰論壇在佛山召開。圍繞2018年以來國內并購市場的機遇和趨勢,與會嘉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8年中國企業并購總金額約6780億美元,控制權轉移、國資入主是去年并購市場的突出現象。不少嘉賓表示,未來的并購交易將趨于理性,回歸產業邏輯十分關鍵。
第五屆中國并購高峰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根據矽亞投資發布的《2019全球產業擴張與并購報告》,2018年中國企業并購總金額約6780億美元,同比提高0.25%;交易數量10887起,同比提高10.65%,年度并購量達到了歷史第二的高度。
其中,在A股市場上,滬市2018年共完成并購重組1226家次,交易總金額1.2萬億元;深市2018年并購重組2522單,交易金額1.38萬億。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屈耀輝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并購重組內外環境變化與產業并購邏輯重塑》的演講,對2018年并購市場進行了總結。他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并購市場的控制權轉移有了比較大比例的提升。獲得控制權的買方,國企的角色越來越突出,而作為賣方的創業型企業也相對突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以去年10月深圳數百億資金馳援上市公司的消息為起點,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風潮,為民企緩解高質押等風險。
屈耀輝認為,隨著并購趨于理性,未來國資收購控制權會逐步減少。他分析原因稱,一是國家整個紓困政策起到了效果,民企實控人面臨資金鏈緊張的情況已經極大緩解;二是國資平臺取得了控制權之后,由于行業和經營水平的差異,國資并購后需要上市公司的原實控人作為職業經理人來進行資產的經營,導致國資會越來越理性地看待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
他補充說:“另外一個因素是,很多國資在收購控制權時,希望未來將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實現更多國資的證券化,但是收購之后,對照A股上市公司的標準進行核查梳理時,會發現有部分資產短期內不具備注入上市公司的條件。這也是國資會越來越理性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并購現象突出,為資本市場埋下了不少隱患。據《2019全球產業擴張與并購報告》,2018年上市公司累計計提商譽減值損失1658.61億元,是過去A股二十多年累計商譽減值的兩倍以上。
在論壇上,業內人士也不斷呼吁并購要回歸產業邏輯,注重產融結合。
矽亞投資CEO張蘭丁表示:“成功并購的前提是清晰的產業擴張框架和產業擴張路徑。”他認為,企業戰略動機的梳理并進行反向盡職調查,了解自身是否具備并購條件,是并購擴張重要的第一步,“并購永遠要基于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發展邏輯,只有這個‘本’才能讓企業更好地發展。”
對于產融關系,廣東產融控股總經理徐勝廣形容:“產業應該是像陽臺上的花一樣,而金融就是土壤、水分、陽光,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我們應該把最好的資源配置給最優秀的苗,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產業的發展。”
新勁剛董事長王剛表示:“產融結合是以產業作為基礎,金融作為手段,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最終能夠從質量和規模上達到企業的最佳狀態。”
中裝建設董事長莊重則舉了其所在的建筑裝飾行業為例子:“產融結合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裝修行業)可能怎么做都只是幾百億產值就差不多了,但接下來行業怎么進一步發展,需要通過金融的支持,得到更多的設計、研發力量來打破產值的天花板,真正實現工業化、規模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