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3 22:20:24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我國西部地區和自貿試驗區吸引外資保持了較快增長。其中,西部地區1~7月實際使用外資39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2%。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75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6%,占比為14.2%。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盡管受到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的影響,但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并沒有減弱,7月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速甚至創下年內的新高。
8月13日,商務部公布今年1~7月我國吸收外資的有關情況。據統計,2019年1~7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050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3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3%(折788億美元,同比增長3.6%)。其中,7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54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折80.7億美元,同比增長4.1%)。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按美元計價,7月份實際使用外資實現4.1%的同比增速,這不僅創下今年以來的新高,也是年內單月同比增速首次超過4%。
此外,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投資月報,自今年1月份以來,雖然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在數量上同比有所下滑,但實際使用外資的金額卻呈現正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單月來看,按美元計價,自2018年11月份以來,我國吸收外資同比增速均未能超過4%。其中,2019年3月和5月曾一度出現年內較高的增速,均為3.7%。而7月份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1%,增速創出年內新高。
探究其原因,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我國吸收外資同比增速創下年內新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在改善營商環境上不斷推出新舉措,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
白明表示,6月底,我國推出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與此同時,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走完各項審批程序,將于近日公布,這些都為外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也極大地提振了外資在華投資的信心。
數據來源:商務部 鄒利制圖
從主要投資來源地來看,據商務部統計,今年前7個月,德國、韓國、日本、荷蘭對華投資分別增長72.4%、69.7%、12.6%和14.3%;歐盟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8.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5%(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今年1~7月,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5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71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3%。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3.1%,占比達29.3%。
而在高技術產業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2.8%、29.3%和22%。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97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2%。其中,檢驗檢測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分別增長98.2%、70%和81%。
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高端制造業利用外資保持較高增速,伴隨著高技術制造業的發展,必然也會拉動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另一方面,從行業來看,外資在中國的產業布局也在發生轉變,正從制造業加快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快轉向高技術制造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額同比增長44.3%,占比接近3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吸收外資同比增長13.4%,高技術服務業吸收外資額同比增長超過70%。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等“含金量”高的行業,正日益成為外企布局的重點。
在白明看來,這一變化一方面緣于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正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不斷攀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利相對變得更難;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制造業技術持續創新升級、競爭力提高有關。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