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6 17:07:23
針對每經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如何、治理重點是什么等問題,生態環境部回應表示,到2020年底前,將有序推進城鎮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劃、立、治”等重點工作,并以“千噸萬人”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為重點,開展鄉鎮級地下水飲用水源排查整治工作。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地下水是很多城鎮重要的飲用水源,不過一直以來,滲坑、暗井排污等問題,也加重了人們對于“看不見”的地下水水質狀況的擔憂。
7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出“三連問”: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治理重點是什么?
對此,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生態環境部正在多個地市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試點,推進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此外,在本次新聞發布會上,顆粒物標準、秋冬季企業限停產等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問
2019年3月,生態環境部聯合自然資源部、住建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印發《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明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標、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25年,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力爭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
對于生態環境部目前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開展的工作,劉友賓介紹,當前已經出臺了《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啟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廢棄井封井回填》等技術指南編寫工作。同時,積極協調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部門,推進部委間合作共享。在多個地市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試點,推進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初步完成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專家庫建設。
“地下水污染具有長期性、復雜性、隱蔽性,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礎弱,相關法規標準不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建立,監管基礎能力薄弱,科技支撐和投入不足。”劉友賓說,下一步,將扎實推進“一保、 二建、 三協同、 四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
此外,在2020年底前,生態環境部還將有序推進城鎮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劃、立、治”等重點工作。以“千噸萬人”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為重點,開展鄉鎮級地下水飲用水源排查整治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環保標準是應該嚴還是寬?過嚴的標準企業承受不起、技術也可能跟不上;過寬的標準就會形同虛設,增大環境負擔。
對此,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副司長王開宇表示,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環保標準的寬嚴程度,跟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有關。當前我國總體上來說,環保標準的控制水平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
王開宇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期望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工業源、機動車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加大,污染物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多。這種情況下,環境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因此,適時加嚴環保標準并提高環保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大家很容易理解。
“以大氣污染控制來說,環保工作從1973年開始,到現在對顆粒物的控制要求已經加嚴了20~30倍,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控制要求加嚴了10倍左右。因為采用了這樣的措施,我們國家才能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環境風險是可控。”王開宇強調,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標準的執行問題。下一步要抓好現行標準的實施落地,加大執法力度,推動標準得到實實在在的有效落實。要推動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秋冬季又將迎來重污染天氣高發季,對企業的限停產政策也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
2018~2019年秋冬季限停產政策首次施行差別化的政策要求,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
社會比較關注的是,2019~2020年的秋冬季限停產政策又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對此,劉友賓指出,為指導各地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制定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技術指南,擬按照工藝裝備、有組織排放限值、無組織控制措施、運輸方式等環??冃綄⑵髽I分為A、B、C三類,分別采取不同重污染預警等級應對措施和力度,提前告知企業,指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影響。
劉友賓說:“我部擬將全面達到超低排放的企業列為A級,這類企業在今年冬季重污染應對時不需采取限產或停產等減排措施,樹立標桿企業,推動行業治理水平提升,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公平競爭環境,促進重點行業高質量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