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5 16:26:55
每經記者|秦風 每經編輯|師安鵬
▲ 圖片來源:陜西省科技廳官網
錢引安落馬后,陜西省委秘書長一職空缺。誰會成為省委“大管家”的人選,長期備受關注。
時隔近9個月,謎底終于揭曉——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盧建軍,出任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現年57歲的盧建軍,入仕時間其實并不長,特別是與他長達30年的高校老師身份相比。
梳理其履歷,畢業進入西安礦院不久,即組織籌建全國煤炭高校第一個通信專業,破題技術人才問題,超乎同齡人的銳氣初顯;后來掌舵西安郵電,又推動完成了學院到大學的更名……
2015年6月是個“分水嶺”。
盧建軍從西郵進入省科技廳,三年后,赴省發改委任職,再到如今的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幾度轉場,典型的“學而優則仕”……
“我經常強調西郵的學生就是西郵的天,學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在西安郵電大學2014年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黨委書記、校長的盧建軍致辭。與往年不同的是,盧建軍特意邀請了一群“服務者”參加典禮——食堂師傅、宿管阿姨、校衛隊員、清潔工人代表。
盧建軍叮囑學生:“希望你們用一顆感恩的心記住他們。”
這也是盧建軍以老師的身份,最后一次出現在畢業典禮上。
在過往長達三十年的歲月中,盧建軍的身份始終是一名老師。
1984年,盧建軍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在這之后,他并未留京,也并未回老家山東。而是一路西進,成為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前身)的一名教師。
作為原煤炭部所屬的15所大學之一,西安礦業學院在特定歷史環境中意義特殊,煤炭工業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輸送專業人才,這是煤炭部下屬高校的一個重要任務。
▲ 圖片來源:西安科技大學官網
年輕的最大好處就是敢闖有魄力,初出茅廬的盧建軍也不例外。
1985年,西安礦業學院率先在15所高校中開辦通信工程專業,并于同年9月開始招收專科生,兩年之后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這個專業旨在為煤炭專用通信網的建設及運行、維護培養高級技術人才。
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前瞻的一個舉動——作為我國三大專業通信網之一(其他為鐵路和石化),煤炭專用通信網發起于西方國家,設備價格的高昂以及各種“水土不服”,讓國內在相關領域的構建上,進展緩慢。
西安礦業學院此舉,在破解行業梗阻的路上,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剛畢業一年的盧建軍,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良多。在后來很多介紹中,正是這位年輕的西安礦院人,“組織籌建了全國煤炭高校第一個通信專業”。
可能是理科生的嚴謹性使然,鏡頭下的盧建軍始終是一副不茍言笑的樣子。
但如今可查的信息來看,盧建軍在接受學生“記者”采訪時,并無架子,也樂于跟學生交流,說話風趣易懂。
從西安礦業學院,到西安科技學院,再到西安科技大學。學校兩更其名,盧建軍的職位也由系副主任到主任,由院長助理兼通信工程系主任到副院長,最后成為西科大副校長。
在此期間,盧建軍的專業素養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水準——提出了專用綜合信息網四個平臺的結構模式,并在全國10個省市區的煤炭專用網中進行推廣、應用;發表論文30余篇,并編著了3部教材;獲省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省煤炭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獎1項……
2009年1月,盧建軍迎來新使命。
由西安科技大學調至西安郵電學院(現西安郵電大學),任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此時的西安郵電,正在為改名為大學上下努力。見證并參與了西安科技大學兩次更名的盧建軍,于此時調任至此,莫非是帶著“任務”的?
▲ 圖片來源:西安郵電大學官網
一年后,在與幾個同學聊天過程中,盧建軍被問到西郵與名校的差距在哪里。
“哈佛、斯坦福的學生好比是托著地球在學習,北大、清華的學生則是托著中國的版圖在學習。我們學生實際在托著什么呢?什么也沒托……首先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高遠。”
眼光高遠也是盧建軍給自己在任期的定位——一個很重要的變化,西安郵電在2012年更名為西安郵電大學。
2013年5月,盧建軍被任命為校黨委書記。
盧建軍也立下“軍令狀”——情為西郵事業所系,權為西郵發展所用,利為西郵師生所謀。
不過,隨著職務的升遷,盧建軍終身致學的愿望“落空”了。
有思路,能實操,且在通信領域多有建樹,注定盧建軍會有更多的挑戰。
“擔任西安郵電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期間,為學校各項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5月,盧建軍闊別了三十年的教師身份,走出象牙塔。
職業生涯的首次轉場,即被任命為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省科技廳廳長為李明遠。隨著此番職務的調動,李明遠奔赴渭南任職,爾后于去年再返西安,任市長一職。
說的直白些,科技廳就是主管全省的科技工作。
就外部環境而言,陜西在“一帶一路”和國家向西開放的大背景下,角色的定位及作用愈發凸顯。對陜西省科技廳而言,所承擔的責任與壓力亦可想象。
作為科技廳一把手的盧建軍,職責亦很明晰——著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將陜西的科教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 圖片來源:陜西省發改委官網
為此,在盧建軍的帶領下,省科技廳的工作有條不紊,又條理清楚——
摸清家底、形成清單,“搞清楚我們有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 ”;
圍繞產業部署創新,圍繞創新推動產業,“地方經濟發展不僅要圍繞地方支柱產業,還要舉起‘圍繞創新推動產業’的另一只手,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
探索建立高新區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過市縣在上一級高新區的基礎上建立‘飛地園區’,形成全省各級高新區協調發展的高新區體系”;
……
陜西近幾年在平衡科技與產業的路徑中,基本遵循了這個思路,在西安、咸陽、渭南等地市,相繼展開了相關工作。盧建軍所在的省科技廳作為“智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身份的切換,隨之而來的工作思路的啟承轉變,面對種種挑戰,盧建軍用行動作出了回復。
2018年3月,原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被任命為省政府秘書長,盧建軍補缺。
至今不足一年半,再度轉場。
與在高校、省科技廳、省發改委三部門任職相比,陜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這個職位(崗位),舞臺更大,考驗也更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