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25 23:35:36
6月25日,在“2019亞洲科技創新大會”上,中日多位學者、企業家共同探討科技對于人類未來的影響。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石黑浩表示,目前還處于弱人工智能的階段,沒有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
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魏官紅
科技是一種顛覆性的力量,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還在人們的思維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6月25日,在“2019亞洲科技創新大會”上,中日多位學者、企業家共同探討科技對于人類未來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大會現場獲悉,大阪大學教授、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石黑浩表示,有海量數據作為基礎,人工智能還會突飛猛進地發展,目前還處于弱人工智能的階段,不確定機器人是否能具有自主意識。微眾銀行人工智能部副總經理吳海山認為,人工智能將來會在很多垂直領域超過人類,但在通用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們共同討論科技與人類未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晨光 攝
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了風靡全球的話題,人工智能產業也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人工智能還會突飛猛進地發展,只要有海量數據,它就像人類的大腦一樣越來越復雜。”石黑浩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產業還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沒有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
日本人工智能準獨角獸企業Preferred Networks Inc. CTO奧田遼介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還沒有辦法去定義問題,只能夠通過人類來定義問題,然后(人類)賦予它數據,并讓它作出解答,“比如金屬片外觀檢測,給它下指令,通過圖象來檢測異常”。
在商湯科技亞太業務事業群總裁史軍看來,隨著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開始逐漸起步,在有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人類。不過他也坦言,想要全面超越人類,現有的技術仍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吳海山指出,在未來十年里,人形機器人在垂直領域會有更廣泛的應用,會有更多超過人類的表現。
垂直領域的發展同樣要以數據的積累為前提,吳海山認為,“垂直領域需要很多訓練的數據,需要非常大的數據量進行支撐,比如在安防領域等”。在奧田遼介看來,人工智能的視覺技術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石黑浩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還沒有完全應用到現實世界。“首先必須要有數據,現在我們通過各種傳感器來獲得數據去尋找答案,這就是在現實世界中對于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這也是一條路徑,未來開發也是朝著這個方向。”
吳海山對石黑浩的觀點表示贊同,他認為下一個十年能夠有突破的就是通過手機傳感器收集到更多數據,算法層面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事實上,人們一直存在一種擔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人類的工作會不會越來越少,失業會不會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
史軍認為,技術發展伴隨著失業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應該從枯燥的勞動、重復性高的勞動力中解放出來,替代一些低附加值重復性的勞動,轉向創造更多高價值的工作。
在石黑浩看來,人類需要思考自身是為了什么而存在,是為了工作還是其他的目標?工作只是人類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類目標。“我們可以把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和沒有意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利用機器人的工作使更多人由此得到福利,只要注意一些原則問題,可以讓更多的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享受生活。”
“擔憂是多余的,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會制造更多的機會。”吳海山認為,凡是帶著人類情感的工作永遠不會消失,尤其是涉及人與人之間交往、交際的,包括類似一些創造的音樂藝術等方面。
而石黑浩的想法更大膽一些,他認為未來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被機器人所代替,“人類不做工作,可以和其他人交流或者考慮一些哲學問題,比如說考慮人類存在的意義這些事情。”石黑浩指出。
雖然以人類現有的科技發展水平目前還只是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但毫無疑問,未來會逐步向強人工智能方向發展。那么,未來機器人能否像人類一樣具備自主意識?
奧田遼介稱,目前人類其實還沒有看得太清楚究竟到哪個階段機器人才能擁有自主意識,目前的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基于數據庫,在數據庫里面檢索最合適的答案,“這都是人類提供的數據庫,而不是計算機或者機器人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分析而提供的答案”。
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識究竟有多大差距?史軍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國,百度大腦每天的計算量約2千億次,人腦的計算量是43萬億次。此外,人工智能在很多小的場景缺乏應用,沒有達到完全的智能或者自動化。
石黑浩更是直言:“其實我們目前還不太確定究竟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主意識。”他表示,對于意識問題的研究應該是未來十年間在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部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會專家均表示,面對新技術,要對開發的產品進行正確的評估、管理,需要先行一步制定規范或者法律法規,從社會規范的層面去規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