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03 17:01:13
近日,中新控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8207.HK)公布了2018年年度業績,自上市以來年度凈利潤首次出現了虧損,虧損額達到了8.36億元人民幣。
每經記者|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張卓青 每經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中新控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8207.HK,以下簡稱“中新控股”)公布了2018年年度業績,中新控股自上市以來年度凈利潤首次出現了虧損,虧損額達到了8.3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而在此之前該公司的凈利已經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旗下的消費貸款平臺“掌眾金服”的交易量直接跳水,銳減83.7%。
2016年10月中新控股收購掌眾金服,彼時的中新控股還叫作“中國信貸科技”,此后中新控股的業績表現如同坐上了過山車,經歷了成倍的增長后快速下滑。
數據來源:中新控股年報
在2017年,中新控股的營業額達到了48.05億,劇增346.7%,凈利潤也暴漲221%至10.98億,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掌眾金服強勁交易量的推動,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先鋒支付的付款交易量大幅增長。彼時的掌眾金服交易量達到了633億,是2016年的8.1倍。
在中新控股的收入板塊中,在線投資及科技驅動貸款服務業務的收入(主要來源是掌眾金服)為33.34億,對總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了69.4%,而這還不是此項業務板塊對中新控股收入貢獻率最高的時候,這一業務板塊在2017年第三季度一度為中新控股貢獻了近8成的收入,取得收入28.85億元,同比增長約14.5倍。
但是好景不長,掌眾金服交易量的萎縮從2018年第一季度便初見端倪。在2018年第一季度平臺的成交量僅為26.1億元,縮水六成以上,雖然到第二季度有所回升,但此后兩個季度一直徘徊在20億左右。
在過去的2018年中,掌眾金服的促成交易總額僅為106億,較前年大幅萎縮超過八成。掌眾金服交易量的萎靡不振直接導致了中新控股2018年收入腰斬,中新控股去年收入25.45億元,較前年下降47%,而掌眾金服所屬的在線投資及科技驅動貸款服務業務在集團總收入中的占比也由前年的69.4%下降到37.7%。
在網貸之家研究員劉美茹看來,掌眾金服從主打小額短期貸款產品到推出大額長期貸款產品,主要是受2017年12月發布的《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影響。
2017年末監管的一紙令下,令許多現金貸平臺“賺大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由于《通知》要求“各類機構以利率和各種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禁止發放或撮合違反法律有關利率規定的貸款”。現金貸平臺要把產品的年化利率控制在合規范圍以內,會選擇將貸款額度提升,并且拉長貸款周期。
近期多家在美上市的互金企業年報數據也顯示出平臺的年平均貸款期限延長,平均貸款規模增長是趨勢所在。以拍拍貸為例,截至2018年12月末,該平臺的平均貸款規模為人民幣3281元,同比增長32.8%,平均貸款期限則延長了1.9個月。
但是“長期貸款的年化利率相對低,由此可能會壓縮了平臺的盈利空間。”劉美茹這樣告訴記者,并且大額長期貸款相比小額短期貸款而言,對于平臺的風控要求較高,這就增加了平臺的風控成本,而為了降低逾期風險,獲得優質客戶,獲客成本也將增加。
除此之外,《通知》中還規定了“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的網絡小額貸款”,也就意味著平臺發放貸款必須要有特定的消費場景,對于企業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己搭建消費場景。
目前在線上消費場景都被電商巨頭們壟斷,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均已開展了消費分期業務,除此之外,還有樂信、趣店等公司開展類似業務。劉美茹認為他們已經占領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且具有巨大的資金和流量優勢,行業壁壘已經形成,其他平臺若沒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做成大規模業務的難度相對較大。
現金貸平臺謀求轉型并非易事,掌眾金服去年交易量與收入大幅滑坡或許就是印證之一。而對于母公司中新控股而言,自去年九月遭遇國際沽空機構博力達思研究狙擊,此后股價一瀉千里,一路下跌近九成,目前已經成為“仙股”,截至4月2日港股收盤,股價報收0.066港元/股。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