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0 20:32:44
由海關總署會同稅務總局、商務部等14個部門研究起草的《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近日將正式印發實施,意見提出的21項措施將帶來重大政策利好,如允許企業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賦予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等。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剛剛設立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時,有誰能夠預想到,這樣的特殊監管區域竟以占全國二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實現了約六分之一的外貿總量。
1月10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有關情況。
海關總署副署長李國在發布會上表示,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發展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集聚區,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對外貿易和擴大就業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海關總署會同稅務總局、商務部等14個部門研究起草了《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將正式印發實施。“若干意見共提出了21項具體任務舉措,著力培育綜合保稅區在產業配套、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綜合競爭新優勢。”
圖片來源:新華社
李國介紹,2018年1~11月,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現進出口值4.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的16.8%,以占全國二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實現了約六分之一的外貿總量。
實現如此龐大的貿易規模離不開區內便利化的政策舉措。根據發布會的介紹,此次《意見》在著力培育綜合保稅區產業配套、營商環境等方面將推出21項具體任務和舉措。
李國介紹,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下,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市場選擇的困惑。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的多元化因素對一些進出口企業產生了一定影響,既影響進出口數量,也影響企業自身產能最大化的問題。此次出臺的政策恰恰在這方面帶來了非常利好的消息。
“在這些舉措當中,包括允許綜合保稅區內加工制造企業利用剩余產能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業務。原來區內設立的企業,它的業務只能承接出口產品的加工,因為它的設備是免稅的,承接國內加工原則上是不行的?,F在,也能夠承接境內區外的委托加工業務,這對企業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利好的。”李國說。
允許區內企業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業務實際上是利用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更好地解決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更好地滿足于我們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需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種開放理念在部分綜保區內已經運用到實踐當中。
據中國江蘇網2018年7月報道,由泰州綜合保稅區內企業——緯創資通(泰州)有限公司承接的區外企業委托加工首批產品順利申報進區,這標志著泰州綜合保稅區迎來全省第一票“委托加工”業務。據悉,新業務開展后,緯創資通每年可節省成本超1500萬元。
泰州綜保區管委會主任潘愛民表示,該項創新業務的推廣,將有利于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企業進一步釋放產能,不斷擴大業務量,利用保稅進口的高端生產設備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降低生產成本。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促進綜合保稅區升級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改善營商環境,外貿外資自然愿意進入。“自貿試驗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4.0版了,而綜合保稅區數量更多,在全國分布更加廣泛,也需要通過轉型升級來適應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需要。”
李國在發布會現場表示,針對區內加工企業最為關切的問題,提出賦予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統籌兩個市場,打造加工制造中心。
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司長王道樹在解釋推廣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相關問題時介紹,自2016年11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稅務總局會同財政部、海關總署分兩批先后在全國2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展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資格試點??傮w來看,試點運行情況良好。
王道樹介紹,截至2018年12月底,試點的2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共有133戶企業申請參加試點,其中生產型企業88戶,貿易型企業45戶;試點企業已累計實現銷售2808億元,其中外銷收入2617億元,內銷收入191億元。在這個過程當中,這些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64237份,開票金額166億元,其中銷項稅額27億元。
談及推廣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的政策優勢,王道樹介紹:“一是區內企業向境內區外的企業銷售產品,可以直接向對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對方可以獲得抵扣;二是區內企業從境內區外企業購買原材料或者承接區外委托加工的業務,可以向對方索取增值稅專用發票,這樣可以用于抵扣。從而較好地滿足了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利用兩種資源的訴求。”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認為,外向型經濟強調吸引外資擴大出口,開放型經濟則強調通過規則制定、制度建設,不同市場主體共同競爭、國內國外市場一起做,內外貿易一體化,綜合保稅區作為一個功能平臺,應服務于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而不單單是外向型經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開展的賦予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工作,在2018年已將試點范圍擴大到17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據有關媒體報道,試點兩年來,僅上海2個進出口加工區的14戶試點企業,累計銷售額就達到23.8億元,退免稅額超過7800萬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