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2 15:57:36
昨日上午亞洲股市大幅下跌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利用她在巴厘島海濱會議中心的講壇,向新興市場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們發出一些行動號令。她說,他們應該“動用一切工具”來阻止資本外流;美國收緊貨幣政策以及愈演愈烈的貿易沖突將不可避免地引發這種資本外流。
每經記者|余佩穎 每經編輯|郭鑫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10月10日),美股三大指數暴跌,當日市值縮水超過1.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3萬億元),引發全球股市巨震,歐洲、亞太股指紛紛下跌。昨日(10月11日),美國公布最新9月CPI數據,略低于預期,美股在低開高走后再度回落,延續跌勢。
隨著全球股市進入動蕩,據《金融時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巴厘島海濱會議中心的講話中表示,由于美國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全球貿易沖突可能引發資本外流,新興市場應該“動用一切可用的工具”阻止資本大規模外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左 注:圖文無關)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地平線上的一些云,而是有的云已經開始聚集,它還不僅僅是一場毛毛雨”,據《金融時報》援引拉加德在布雷頓森林委員會(Bretton Woods Committee)組織的活動上的講話稱。周四(10月11日)新興市場的股市表現就反映出前一日的美股暴跌,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下跌3%。
此番美股暴跌,美聯儲加息讓市場承壓是其中一大因素。9月27日,美聯儲今年內第三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2%~2.25%,這也是2015年年底啟動本輪加息周期內的第八次加息。
然而昨日(10月1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CPI同比上漲2.3%,低于預期的2.4%,環比上漲0.1%,低于預期的0.2%。據CNBC報道,由于CPI僅僅略低于分析師的預期,這可能不會改變美聯儲將在今年12月的FOMC政策會議上加息的預期。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縮緊的貨幣政策,新興市場部分脆弱國家持續承壓,貨幣一度出現崩盤。美聯儲12月可能的再度加息猶如新興市場尤其是那些高債務、經濟基本面不穩定的國家頭上懸著的一把劍,令市場憂心忡忡。
“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看到壓力”,據《金融時報》援引前加拿大官員以及IMF官員托馬斯·伯恩斯(Thomas Bernes)的消息稱,“人們很緊張”。IMF總裁拉加德在活動上就表示,新興市場要動用可用的一切工具來阻止資本大規模外流。
盡管IMF方面一再表示,并未看到任何有關新興市場動蕩蔓延的證據,投資者正在區分那些制定政策失誤的國家和那些控制力更強的國家。但是據《金融時報》報道,市場仍有擔憂阿根廷和巴基斯坦僅僅是個開始,未來幾個月,IMF可能還會需要向其他幾個脆弱國家施援。
今年,IMF已經同意了其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救助方案,即向阿根廷提供5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32億元)的貸款,并正在考慮向巴基斯坦提供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3億元)的貸款,據《金融時報》報道,巴基斯坦財政部長昨日(10月11日)在巴厘島向拉加德提出申請。
其中,土耳其、南非、委內瑞拉都是引起市場廣泛擔憂的國家,這可能在多方面對拉加德和IMF發起挑戰。據《金融時報》報道,像阿根廷一樣,紓困成本可能會越來越高,目前IMF正面臨彈藥減少的季節,除非它在未來幾年成功地從成員國那里繼續籌資。
“對于IMF的求援需求可能會不斷增長,但是供應卻在不斷減少”,伯恩斯對《金融時報》記者說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IMF官網發現,截至2018年4月19日,IMF最大的借貸國是希臘、烏克蘭、巴基斯坦、埃及,IMF能夠向其成員國貸款的總數額達到1萬億美元,接近7萬億人民幣。
據IMF官方表示,成員國配額(member quotas)是IMF財政資源的主要來源。會員的配額大致反映了其在世界經濟中的規模和地位,IMF會定期對配額進行一般性審查。最新審查,即第14次審查,于2010年結束,配額增加于2016年開始生效。該審查將配額資源增加一倍達到4770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SDRs),約合6920億美元。IMF官網顯示,在當前貸款安排下承諾的金額為1300億特別提款權,約合1890億美元,目前還有920億特別提款權,約合1340億美元還未提取。
未來,這團懸在新興市場上空的烏云是會引發一場大雨,又或是云開見月明,還有待對各國市場及其政策制定的持續觀察。與IMF拋下前嫌的阿根廷,在該組織的救援下能否挺過難關也仍需進一步觀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