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0 20:39:05
9月20日,2018四川-意大利產業合作與投資對接會在成都舉行,四川與意大利現場簽署5個項目,涉及設計創意、航空航天、新材料、家居、綠色環保經濟等產業。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艷美
第十七屆西部國際博覽會設立的意大利國家館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意大利新政府有非常大的意愿與中國拓展商貿關系。我們希望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也希望意大利企業在中國找到投資機會,這應該是雙向箭頭。”在9月20日舉行的2018四川-意大利產業合作與投資對接會上,意大利經濟部副部長杰拉奇對在場中意兩國企業說。
上個月,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宣布成立“中國任務小組”。作為該小組負責人,杰拉奇本月初訪問中國后,再次以西博會主賓國意大利方代表身份來到中國。此次前來,他的任務是推動中意兩國企業間合作。在現場,他介紹了多種企業合作模式,誠意十足。
事實上,中國多年都保持著意大利在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的身份。去年,中意雙邊貿易額達4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四川與意大利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6.5億美元,同比增長16.8%。迄今為止,有40余家意大利企業在四川落戶,上升空間還很大。
在現場,四川與意大利共簽署5個項目,涉及設計創意、航空航天、新材料、家居、綠色環保經濟等產業。作為簽約方之一,意啟道文化產業發展公司首席運營官曾偉認為,成都對意大利如家具在內的產品還需要加深了解,而他們正探索以“意大利館”的方式推動更多雙方企業落戶。
第十七屆西部國際博覽會設立的意大利國家館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上周,中意兩國簽訂關于第三國合作的協議。意大利是距離非洲最近的歐洲國家,該協議將推動中意在非洲的合作,意大利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向西向南合作的中轉站。”杰拉奇介紹,這也是“中國任務小組”成立后,中意兩國合作的又一個新合作平臺。
高層頻繁互訪、新合作框架不斷落實……在杰拉奇看來,這些都是意大利新政府對中國顯示出的重視與務實合作的態度。這些新舉措,均指向中意兩國在各層面合作的擴大,特別是企業間合作。
“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促進意大利當地就業、推動GDP增長的投資,并讓意大利相關企業和品牌有更多可能性進入中國市場。”杰拉德說:“因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構成了意大利經濟的主體,但他們在進入外國市場、特別是中國這樣巨大的市場有一定困難,我們希望幫助他們實現國際化。”
當天舉行的2018四川-意大利產業合作與投資對接會,正是中意兩國企業加深彼此了解的一個契機。在會議現場,來自意大利多個領域的代表向外展示投資的可能性,并開展了“一對一”B2B商務洽談。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意大利西門西斯公司、意大利火神公司、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家具木業協會、意大利展會集團上海萬耀華意展覽有限公司等在內,均與當地政府和企業進行了簽約。
為何意大利如此看重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事實上,中意合作已經為意大利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推動作用。據杰拉奇介紹,兩地企業探索出“綠地投資”與“棕地投資”兩種投資模式——在前一種情況下,華為等大型企業直接在意投資,并為意大利為數眾多的工程師提供了工作崗位;而后者則是指中國企業對意大利企業進行投資,幫助其提升競爭力和生產能力。
“意大利的一些企業處于危機當中,需要尋求更多力量來擺脫困境。”杰拉奇說,“‘棕地投資’能夠幫助它們走出僵局,并實現兩國企業雙贏”。
第十七屆西部國際博覽會設立的意大利國家館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中意合作提檔升級的需求不斷擴大,雙方企業正探索新模式,進一步加深兩地在傳統領域的合作基礎,并以此推動更多合作契合點。
在家具行業工作超過10年,曾偉注意到,近期中意兩國在該領域合作的轉折點——由于意大利家具本身的高端特性,過去,很少有買家將其作為單獨品類,意大利家具常常被籠統歸為“歐洲家具”;但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愈加明晰,人們對意大利家具的需求不斷上升。
“互相不夠了解仍是兩國合作加深的障礙。” 曾偉說道,“基于此,我們與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家具木業協會、四川意樂空間藝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一同打造了意大利家居體驗中心項目,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意大利,同時,也讓更多意大利設計、家具、文化項目進入中國,形成一種發展生態”。
事實上,要讓更多中小企業搭上中意合作的快車,更多平臺需要被搭建。的里雅斯特港管理局主席Zeno D’Agostino特別看好從成都開往意大利的貨運班列。“現在,中歐班列成都已經有開往米蘭的線路,但的里雅斯特距離中國的位置更近,如果能夠開通班列,作為意大利噸位最大的港口,的里雅斯特能夠成為班列在歐洲的攬貨集散中心,而且這些貨物可以不用繞道德國,直接被運往成都。”
“我們也是歐洲唯一的免稅港。”管理局負責人Vittorio Torbianelli說,“中小企業由此進入,能夠享受到更多免稅政策帶來的優惠”。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西博會設立的意大利國家展館,正是意大利企業與中國合作的集中展示平臺。此次,共有55家意大利企業參展,領域包括技術創新、環境和城市化的可持續性、健康、農業食品和葡萄酒、意式生活方式等。
意大利Caar汽車咨詢公司副總裁Mario Alberto Osella對此贊賞有加。“我們是一家汽車發動機設計公司,技術是長項,但要到中國這樣全新的市場,需要更好的營銷策略。”他說,“西博會為意大利大量技術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次,我們也會跟當地車商合作,打造一個新的汽車品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