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14:22:48
近期北汽集團公布了2017年經營業績,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703.4億元,同比增長近700億元,增幅15.8%,利潤增長14.4%。作為集團旗下的主力一員,北京汽車整體業績向好,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實現全年整車銷量146.6萬輛。同年,北京汽車宣布擬發行不超過4.85億的A股股份,用于生產基地的升級改造建設、技改擴能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 此外北京汽車還制定了2018年經營方針,即“加快產品升級,合力加減乘除;堅持轉型發展,積聚成長動能”,讓資本得到更合理地運用。
2017年對于北京汽車自主品牌板塊來說是突破與蓄能的一年,突破是指北京(BJ)品牌深度發力,北汽越野車銷售2.7萬輛,同比翻番,BJ40系列更是連續六個月占據中國品牌越野車銷量榜首。而蓄能則是北汽紳寶通過強化產品研發和規劃定義能力,加快產品升級,開啟自主品牌2.0時代,為北汽紳寶品牌的爆發積聚了充分的動能。
對于自主品牌板塊未來的發展方向,北京汽車給出的答案就是用北汽工匠精神來做好紳寶與北京品牌,為此企業已經做好準備。
首先,北汽股份去年4-6月在全員中進行的廣受關注的“找準前進之路”大討論,大討論在北汽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工匠精神為準繩、以奮斗者為本、向經營者轉型”的核心價值觀。
另外,北京汽車認為,未來汽車將成為人類的“伙伴”。汽車工業經歷百年發展已經成熟,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的普及,汽車的信息與人文屬性將愈發凸顯,汽車產業重大變革即將到來。未來,汽車將不再是單純的出行工具,它將成為讓人心儀的、智能的、可靠的 “伙伴”。
目前,北京汽車已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車聯網生態圈,與百度、科大訊飛、高德、小米等公司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關系,希望給用戶提供輕松愉悅的用車體驗,打造未來第三空間,更好地“陪伴”客戶。而在2017年11月8日正式上市的北京汽車自主品牌2.0開山之作全新紳寶D50,就是一款可以通過AIA(人工智能算法)能對車主的語意進行理解的智能化車型。
除此以外,工程師們還在開發車輛的“遠程控制”、“永不拋錨系統”、“智能家居”等功能,讓北汽紳寶實現萬物互聯。具體規劃,則分為三個時期:1.0,主要滿足用戶導航和語音需求,因為語音作為一個交互入口會大大減少交互以及提升用戶安全;2.0則是以遠程控制、救援和車輛共享為主;3.0是以大數據為主,運用大數據對駕駛行為進行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駕駛體驗。
合資品牌方面,北京奔馳強勁勢頭不減,北京奔馳2017年銷量達42.3萬輛,同比增長近33.3%,未來隨著北京奔馳發動機二工廠項目正式投產,整車年產銷將提升至新的高度,以滿足市場需求。
僅僅從北京汽車H股價上看,即使經歷了一波估值修復,估值是否真能體現北京汽車的價值?恐怕遠不止于此。中信證券分析認為,北京奔馳在201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近133億元,預計2018年盈利有望超過200億元,2019年底開始量產電動車,將給北京奔馳在目前“消費升級”的基礎上,疊加“電動化”的產業趨勢。從這一點上也能夠看到,北京汽車整體估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相比北京奔馳,北京現代受韓系車市場慘淡的拖累,在2017年業績并不理想,受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北京現代2017年全年銷量同比下滑約三成,但這種情況并非是企業問題而是市場環境因素影響。經過短暫低迷后,北京現代2017年的月度銷量已經從二季度的10.5萬輛提升到三季度的18.8萬輛,到第四季度時銷量甚至已經超過29.6萬輛,這樣的成績也已經超出我們之前的預期。
中信證券研報分析認為,隨著影響逐漸消退,和一系列降價促銷和新車加快引進等舉措的推行,北京現代最差的時間已經過去,北京現代“本土化2.0戰略”穩步推進,全新一代ix35不僅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而且最低指導價直接從老款的14.98萬元下降至新款的11.99萬元。隨著產能利用率的增強,相信收益還將有進一步提升。
據統計,從2014年-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以平均每年240%的速度增長。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已達到101.8萬輛。國信證券研報認為,在政策指引和雙積分驅動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得到強有力的支撐,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可達97萬輛,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量有望達200萬輛。在多個重大利好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股備受投資者關注。
對于新能源車的發展趨勢,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在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傳統內燃機與電動化融合發展將是新能源動力發展的新方向。簡而言之,汽車產品混動化將是汽車企業產品升級的主攻方向。
基于市場的準確把握,北京汽車公布了 “全面混動化”的兩步走戰略,即加速“產品混動化”轉型,構建48V、HEV、PHEV、EV技術矩陣,2019年投放首款PHEV產品,到2025年實現“全面混動化”。具體來講,北京汽車將優先發展48V混合動力車型,逐步推出HEV混合動力車型和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文中機構分析不代表本報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