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17-12-20 21:00:47
20日,在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人工智能不應僅是實驗室里和PPT里概念上的AI,更應該是“產業AI”。
“人工智能的發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將是‘產業AI’。”20日,在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人工智能不應僅是實驗室里和PPT里概念上的AI,更應該是“產業AI”。
日前,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過去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經濟和社會變革,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胡曉明表示:“未來AI要深入各行各業,去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這樣才能引領真正的產業革命。”
胡曉明認為,人工智能接下來必須要有場景驅動,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并且在人工智能背后明確是否有足夠的數據來驅動AI能力的提升。此外,還要明確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去支撐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學習的發生。“只有以上三個場景同時具備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會有價值。”
以阿里巴巴今年“雙11”購物節為例,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各個環節,從機器智能推薦系統、客服機器人“阿里小蜜”、AI設計師“魯班”、機房運維機器人“天巡”,它們與人類一起,甚至代替人類完成了多項任務。
胡曉明舉例說,在城市場景上,阿里云研發的超級人工智能ET大腦結合城市,將杭州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救護車自動抵達現場時間減少一半。“在金融場景中采取跟銀行合作,把申請貸款中整個視頻的驗證過程整體減少了54%,把信用卡本身的激活效率提升5倍。”
此外,據胡曉明介紹,AI不僅可以讓機器可以看到,還可以讓機器聽到,讓機器把聽到的展現出來跟產業做結合。“在上海地鐵,我們首次把語音非常嘈雜的環境直接運用到生產,讓公眾可以在嘈雜環境內通過語音直接來購票。”胡曉明說,目前測試已經通過,正要進行生產本身的推廣。
據了解,目前阿里巴巴在城市、工業、零售、金融、汽車、家庭等多個場景推出ET大腦等“產業AI”方案,而這些能力、產品和解決方案都通過阿里云服務于各行各業。
(來源:中國新聞網 黃慧 王慶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