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20 00:37:04
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再次迎來“重磅消息”。“輝瑞、中科院旗下的科輝創新與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以及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簽訂三方協議,將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建設新藥合作研發項目。
每經編輯|謝孟歡
每經實習記者 謝孟歡 每經記者 楊棄非
默沙東、美敦力、畢曉普……近年來,多家生物醫藥界企業“大咖”紛紛“落地”成都,其中,美敦力更是曾與成都三度攜手。而昨日(10月19日),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再次迎來“重磅消息”。
“輝瑞、中科院旗下的科輝創新與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先導’)以及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簽訂三方協議,將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建設新藥合作研發項目。”此次,與國際巨頭輝瑞攜手,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又邁上了“新臺階”。
10月19日,在第二屆創新藥物發現前沿與實踐國際高峰論壇暨2017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年會(以下簡稱“論壇”)上,輝瑞、強生、默沙東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在成都齊聚,共同探討生物醫藥話題。
“項目將立足高速發展的中國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整合輝瑞研發經驗,充分發揮成都先導篩選平臺的能力,推動國內新藥研發與國際快速接軌。”成都先導相關負責人介紹到。
三方簽約 探索藥物開發新型合作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走出去”越來越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作為傳統醫藥大國,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與國際醫學資源、技術對接,進而走出國門,也是中國生物醫藥的重任。
正如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蘇鵬所說,“生物醫藥是一個知識、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產業,尤其需要加強與全球頂尖資源的學習交流與戰略合作。”
無疑,作為世界500強生物醫藥企業、全球最大以研發為基礎的生物制藥公司之一,輝瑞在制藥界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頂尖資源,論壇上,科輝創新與成都先導以及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簽訂三方協議,投資建設新藥合作研發項目,而科輝創新正是輝瑞與中科院旗下公司。
據悉,該項目首批投資規模約3000萬人民幣,包括中國科學院和輝瑞合作建立基金的現金投入以及成都先導的項目投入。 “項目將立足高速發展的中國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整合輝瑞研發經驗,充分發揮成都先導篩選平臺的能力,推動國內新藥研發與國際快速接軌。”成都先導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將探索國內藥物研發企業與跨國制藥巨頭基于源頭的藥物開發新型合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輝瑞初步嘗試由其合作基金及合作伙伴投資建立公司,開展新藥研發。
此外,在論壇現場,成都先導也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簽訂合作協議,將在生物城投資5億元人民幣,建設成都先導新藥研發中心項目,開展新藥研發及相關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預計在2023年前完成不少于5個品種的新藥臨床申報。”其相關負責人表示。
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頻吸“大咖”進駐
“成都的生物醫藥發展大環境很好,天府國際生物城所打造的環境、給予的政策讓我感到很興奮,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們會和生物城合作建立實驗室。”會上,輝瑞腫瘤研發腫瘤細胞生物學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Michael A White告訴記者。
而事實上,看好成都生物醫藥的不只有輝瑞。就在上周,美敦力醫療創新中心項目在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舉行了奠基儀式。這已經是該行業巨頭公司與成都的第三次“牽手”,此前,其“便攜式血液透析系統生產項目”和“下一代探頭增強型胰島素泵系統生產項目”早已布局成都。
為何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能頻頻受到行業“大咖”青睞?這與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和較強的醫藥研發創新能力密不可分。
美敦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奧馬爾•伊什拉克曾表示,“成都聚集了華西醫院等豐沛的科研、醫療資源,擁有電子工程、材料化工、醫療健康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加上較為完善的產業基礎,這些要素能從很大程度上在研發、人員招募等方面為企業發展帶來持續優勢。”
事實也正如此,成都的生物醫藥正愈加展現出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僅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是成都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被寄予厚望。隨之出臺的相關政策,也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筑巢引鳳”奠定了基礎,無論是人才還是資金,紛紛進駐。
一個例子便是,自成都高新區與雙流區實施共建一年半以來,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引來3個諾獎團隊、2個兩院院士團隊、18個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團隊,累計簽約項目70個,招商引資金額超過900億元。
曾經就職于美國的Alex Shaginian,在成都政策以及產業優勢的吸引下成為了一名來自海外的“蓉漂”,參與成都先導的醫藥研發。“我很看好成都的生物醫藥基礎和實力,未來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