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6 23:21: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吳永久
8月25日晚間,券商第一梯隊的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紛紛披露了2017年中報,作為券商行業的龍頭公司,兩強之間在凈利潤上的差距越來越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兩家公司2016年年報中看到,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雖然在營業收入上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凈利潤上只差5.24億元,而僅過去半年時間,二者的差距僅剩1.71億元,差距越來越小。另外,國泰君安在上半年凈資本也一舉超過中信證券,這是否意味著國泰君安離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更近一步了呢?
雖然記者對此還下不了定論,不過,記者可以通過簡單比較來直觀的呈現二者還有哪些差距。
凈資本的較量
什么是凈資本呢?資料顯示,凈資本是衡量證券公司資本充足和資產流動性狀況的一個綜合性監管指標,是證券公司凈資產中流動性較高、可快速變現的部分,它表明證券公司可隨時用于變現以滿足支付需要的資金數額。通過對證券公司凈資本情況的監控,監管部門可以準確及時地掌握證券公司的償付能力,防范流動性風險。
在監管層實施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監管以來,券商幾乎所有的業務開展都要和凈資本掛鉤,也即有多少凈資本就做多大的業務。
中信證券2017年中報顯示,截至6月30日,中信證券母公司凈資本為788.30億元,較2016年末(935.04億元)下降了15.69%。
國泰君安2017年中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國泰君安母公司凈資本為966.40億元,較2016年末(803.38億元)增長了20.29%。
顯而易見,截至上半年末,國泰君安比中信證券的凈資本多178.10億元,因此國泰君安也在凈資本上一舉超過中信證券成為行業第一。
國泰君安凈資本這樣迅猛地發展最大的助推器主要來自于今年4月11日國泰君安的H股成功登陸港股市場。而中信證券凈資本相比去年末出現下滑,公司稱,主要是報告期內向子公司增資及應付股利增加所致。
業績上的高低
往年,中信證券不管是在營業收入上還是在凈利潤上與跟在其后的第二名都會拉開較大的距離,而如今,雖然在營業收入上仍然高居榜首,但在凈利潤上,鴻溝卻是在逐漸縮小。
2017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86.94億元(同比增加2.95%)和111.04億元(同比下降18.99%)。僅上半年,中信證券營業收入就比國泰君安多近76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值不到45億元。
相比營業收入差距同比擴大,凈利潤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縮小。2017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實現凈利潤49.27億元(同比下降6.02%)和47.56億元(同比下降5.26%),二者相差約1.7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末時,兩家凈利潤差距達到41億元,到2016年末時,差距猛然縮小到5.24億元,而到今年上半年末,這一差距又縮小到不到2億元,可以說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之間只差“2個小目標”了。
為何中信證券在凈利潤上的優勢會大打折扣呢?答案在營業成本上!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國泰君安營業成本為51.3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53%;而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營業成本為116.81億元,同比增加了8.24%。
另外,國泰君安還對上半年業績下滑做出了解釋,主要是非經常性損益導致公司業績同比有所下滑,即公司去年上半年處置海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帶來較多的投資收益,這導致公司的業績遜于去年同期。
業務上的比較
在各項業務中,經紀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最為值得關注。經紀業務因為是券商最為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是最有利的貢獻者;而隨著監管升級,“去通道”也成券商資管大勢所趨,因而資產管理行業也成為券商的新生力量。
2017年上半年,滬深兩市股票基金成交總額 56.65 萬億元,同比下降 18.18%,券商經紀業務也深受影響。為了便于統一比較,火山君均用兩家公司中報里合并利潤表中的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來比較。中報顯示,中信證券1~6月該項凈收入接近40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近7億,下滑比例近15%,而國泰君安該項凈收入為26.6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近10.7億元,下滑比例達28.64%。
另外,中信證券中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客戶機構3.2萬戶,零售客戶超過730萬戶,國泰君安則分別為2.5萬戶和1304萬戶。這么看來,顯然中信證券在機構客戶上更勝一籌。
再來看資產管理業務。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6月末,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為18.1萬億元。中信證券中報顯示,在這18.1萬億的總量中,中信證券就占到10.57%,達1.87萬億元,排名高居榜首。相比之下,國泰君安則顯得薄弱許多,截至6月末資產管理規模為8965.40億元,但排名也居于行業第三位。
盈利水平上,同樣來自合并利潤表,中信證券上半年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26.69億元,同比去年31.18億元,下降了14.37%;國泰君安上半年該項凈收入為8.86億元,同比去年13.65億元,下降了35.08%。單就上半年看,二者在資產管理凈收入上就差17.83億元。
核心競爭力的分析
首先來看中信證券:公司是這么說的,上半年
①股權融資主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一;
②債券主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一;
③境內并購(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重大資產重組)完成交易規模排名行業第一;
④代理股票基金交易總量排名行業第二;
⑤資產管理規模排名行業第一;
⑥融資融券余額排名行業第一;
⑦股票質押回購余額排名行業第一。
再來看國泰君安:公司是這么說的,上半年
①營業收入、凈利潤均排行業第2,報告期末,總資產、凈資產、凈資本分別排行業第3位、第2位、第1位;
②機構金融業務方面,證券承銷金額排名行業第3位;
③股票承銷金額排名行業第2位;
④股票質押回購融出資金排名行業第2位;
⑤在個人金融業務方面,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排名行業第1位;
⑥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排名行業第1位;
⑦國泰君安期貨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累計成交量排名行業第3位;
⑧融資融券余額排名行業第2位;
⑨資產管理業務受托資金排名行業第3位,月均主動資產管理規模排名行業第3位。
種種比較看來,中信大多排位第一,國泰君安占據第二或者第三,因而國泰君安的趕超還有一到兩個大的臺階需要跨越,雖然目前還不及中信證券,但是僅就凈利潤上來說,國泰君安與對中信證券的差距在減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