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4 19:20:57
每經編輯|黃修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黃修眉 每經編輯 高涵
金融危機后,大宗商品交易萎縮和各種嚴厲監管,令投行在大宗商品領域舉步維艱,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在內的眾多頂級投行今年來早已大幅收縮,甚至完全退出了大宗商品業務。
高盛作為一直以來堅守大宗商品陣地的投行,其大宗商品部門在今年一季度遭受十年來最糟業績后,整個上半年都持續低迷。
彭博社4日報道稱,高盛內部正重新審視大宗商品部門發展出路;出身大宗商品交易的高盛CEO貝蘭克梵,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利潤下滑總是周期性的,最終會迎來逆轉”這條長期堅持的原則。
十年最糟業績 堅守大宗商品市場的高盛態度松動
盡管并未透露具體數字,內部知情人士向彭博社表示,高盛大宗商品部門遭遇了近十年最差一季度業績,并有著繼續惡化的趨勢。
這種情形是高盛全球董事長兼CEO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未曾想到的。2013年,出身于大宗商品業務的貝蘭克梵在接受C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采訪時,還堅持稱“大宗商品是高盛的核心戰略業務。”
在面對監管等壓力,眾多頂級投行紛紛撤出大宗交易“戰場”時,高盛始終堅持著“利潤下滑總是周期性的,最終會迎來逆轉”的長期原則。然而,現在看來,這樣的堅持收效甚微,高盛有所松動。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CEO貝蘭克梵甚至表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項長期原則。
上月末在倫敦舉行的董事會上,高盛管理層討論了該部門的發展出路;高盛也對大宗商品部門開啟了內部非正式審查。希望借助審查,對大宗商品部門的發展前景作出更好的規劃。
該審查由出身油品交易的伊莎貝爾·伊利特(Isabelle Ealet)主持。她是高盛證券部門的三位全球主管之一,在2012年之前曾執掌大宗商品部門五年。幾年前她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最欣賞的是高盛以結果論英雄的企業文化。不過,內部知情人士稱高盛并未達成任何決定,也可能不會作出大規模調整。
高盛發言人邁克爾·杜瓦利(Michael DuVally)也在一封郵件聲明中稱,“大宗商品一直是我們為客戶提供的重要業務,我們將繼續加大投入,以確保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曾經輝煌難掩今日頹勢 投行紛紛退出“戰場”
高盛大宗商品部門擁有長達三十多年的歷史。1981年,通過對農產品和金屬制品交易商 J. Aron的收購,高盛正式擁有了大宗商品交易。此后,高盛甚至設立了高盛商品指數,借助新興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機,也向市場普及了大宗商品交易的概念。
多年來,高盛一直聲稱其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引領華爾街投行。根據美國參議院一份有關美國銀行參與大宗商品市場的報告,高盛大宗商品交易年收入從1981年至2000年期間的每年不到5億美元,激增至2009年的34億美元。
2011年,大宗商品交易占高盛證券投資業務營收的17%。到2014年時,大宗商品占證券投資營收的比例就只有8%。去年,該行的大宗商品收入不到11億美元。不過根據英國分析公司聯盟發展(Coalition Development)的數據,高盛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仍然在全球投行中排名第一。
“世界不同了,市場趨勢更少,波動率更小,”咨詢公司Energex Partners創始人、前摩根士丹利全球原油交易主管高蘭·特拉普(Goran Trapp)表示。
金融危機后,大宗商品交易萎縮以及《多德-弗蘭克金融法案》法案為代表的各種嚴厲監管,令投行在大宗商品舉步維艱。因面臨監管和政治壓力,眾多頂級投行早些年已經大幅收縮,甚至完全退出了大宗商品業務。
2015年,摩根士丹利出售了原油交易業務;2014年,摩根大通削減了大半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也削減了這部分業務。
哪怕競爭對手一個個相繼退出,高盛也未必能幸免于這場全球大宗商品之觴。倫敦分析公司Coalition Development Ltd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投行的大宗商品部門營收萎縮至十一年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全球投行大宗商品交易營收同比下降29%至8億美元,還不到2012年的三分之一。
“除非大宗商品市場恢復交易生機,否則我們不認為高盛會重點關注大宗交易這一塊了,”美國能源市場法律咨詢公司代理律師羅伯特·皮斯(Robert Pease)對此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