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10 22:13:18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在全國設立四個跨區域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審判庭,分別為成都、南京、武漢、蘇州知識產權審判庭。其中,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已于1月9日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揭牌。
每經編輯|余蕊均 楊棄非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官遠星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趙忠賢、屠呦呦等科學家們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人民日報》在評論中指出,“既要賦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又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者‘名利雙收’”。
同一天,四川首個跨區域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庭——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正式揭牌。這被認為將有助于成都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同時,為加快設立成都知識產權法院奠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日前批復同意南京、蘇州、武漢、成都等四地調整知識產權管轄,而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的揭牌正是對這一批復的落地。
多位法律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北上廣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已經運行兩年多時間,加上部分專門的審判庭,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和加強。國家知識產權專家庫專家、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張耕表示,“知識產權保護做好了,從機制上予以保護,對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肯定能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進而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創新活躍地區 需專門機構加強知產保護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加快轉變,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也更加突出。從中央到地方均加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在全國設立四個跨區域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審判庭,分別為成都、南京、武漢、蘇州知識產權審判庭。其中,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已于1月9日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揭牌,并擬定于下月28日遷入,目前已開始正式受理案件。
張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專門的審判庭在全國還不是很普遍,“涉及知識產權的案件,專業性更強,具體又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所以對于知識產權的審理,究竟是‘三審合一’還是交由專門法院審理,目前還在探索。”
為何此次會集中設立一批知識產權審判庭?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馮曉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成立這樣的機構有助于優化審判隊伍,這或是為日后增設更多的知識產權法院奠定基礎。
公開報道顯示,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王海萍曾提出在成都設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的建議;多位駐鄂全國政協委員也聯名呼吁在武漢設立知識產權法院。
早在2014年底,北京、廣州、上海三家知識產權法院相繼掛牌成立。當時,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宋曉明曾指出,“北上廣”三地,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較為活躍,對科技創新的保護需求更為迫切;三地的知識產權案件尤其是專利等涉及技術的案件數量較多,迫切需要更加專業的法院和法官進行審理。
記者注意到,此次獲批的南京、成都等四地均是近年來創新活躍度較高的地區。張耕表示,這二者之間肯定存在關聯,“這四個地方,科技創新活躍,知識產權的糾紛也相對較多,從現實角度來說的確有(設立專門審理機構)的需求。”
成都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侵權的賠償額提高了,同時,專利申請的審查標準也相應提高了。”說起自己的專利代理工作,成都人小鐘明顯感受到了這兩年的變化。
近年來,成都在創新創業上的成效有目共睹,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發明專利申請量突破3.6萬件,增長20.8%;新增市場主體30.4萬戶,新增科技型企業1.2萬家,分別增長32.7%、9.1%。
而創新創業的活躍與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密不可分。就在上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知識產權局長會議上,成都作為僅有的兩家副省級城市代表之一進行了經驗交流。其中,知識產權對“雙創”的推動作用被重點提及。
事實上,成都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1997年,成都就獲批成為西部地區首個建立知識產權專門法庭的城市;2012年成為全國首批知識產權示范城市;2016年,其成為副省級城市中唯一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專利保險雙示范城市。
應該說,成都“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形象日漸清晰,當然,它的“雄心”并不止于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成都曾發文表示,“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知識產權強市。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50000件。”而在最新的2017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再次明確了“爭創國家知識產權強市”這一目標。
目前,成都正積極構建覆蓋創造獲權、用權維權等知識產權全鏈條,集成授權確權、司法審判、刑事執法、行政執法、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知識產權“大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機制,助推創新創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