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李宇嘉:樓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在盤活存量土地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6 01:18:28

李宇嘉

2017年是改革的“深化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對于2017年的房地產,管理層在中長期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方面著墨頗多,而不是強調明年將如何調控,這在過去是很罕見的。

從近期管理層的部署和講話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綱”,提出很多推進改革的新要求,比如樓市長效機制建設、基礎性制度建設、租售并舉、盤活存量土地和疏導購房需求等。

近期,筆者在參加一些樓市年終總結和展望研討會時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成了報告中的“熱點詞”。但是,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爭議很多。比如,有地方政府談到,地方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主要做好土地和住房供應;比如,現有政策要求大城市控制土地出讓規模,是否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違背;再如,規范開發、銷售、中介行為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關系,這些都需要厘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就是,通過供給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資源配置看,我國樓市距有效市場還有差距,供應質量和效率亟待提升,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的源頭土地市場問題最大。集體土地流轉是歷史必然,但囿于改革的漸進性、穩中求進的治國理念,目前并非重點,關鍵在于城市國有土地。目前,包括北上廣深在內,我國大城市并不缺地,缺的是供地制度和機制。由于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大城市第三產業效率遠高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精髓就是基于就業、公共服務需求的人口集聚和分工。但為追求投資和稅收短期績效,地方更傾向于“上項目”。因此,各地大打低地價招商旗號、工業區遍地,供地極其粗放。

而且,基于比較優勢,很多存量工業用地早該騰出來用于住房建設。但是,實際控制土地的國企、園區將土地看作一塊肥肉,或等待政府高價收儲,或自己開發房地產。區域規劃調整(“工改居”)滯后,居住公共配套供給壓力大,地方收儲進展不足。

同時,工業用地改居住功能,不僅要繳巨額土地出讓金(工業地價僅為住宅1/10左右,且很多工業用地是無償劃撥的),還要投入巨資做公共配套,國企搞房地產也很難。因此,一邊是工業用地閑置和低效,另一邊是住宅用地不足。

基于此,單邊增加新地供應,只會導致城市“攤大餅”擴張,城市集聚度下降,道路等公共配套被動延伸、分攤效應不足,空間使用效率降低。此外,工業配套與生活配套交叉,城市生活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城市病”難解。而且,“攤大餅”模式下外圍供地效率始終低于中心區,中心區高房價無解,存量用地改造成本不斷攀高,導致地方更依賴新地供應。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合理增加土地供應,主要指盤活存量,并非新增供地。國土部批復大城市邊界、要求減量發展,意在倒逼地方在存量上下苦工,而非一味地新增。

盤活存量才能提高房地產供應質量,如何盤活顯然要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關鍵在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這就是樓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租售并舉也如此。我國大城市40%的居民長期租房、72%的流動人口租房,北京每天有20萬人在找房子租,“先租后買”更是普遍選擇。當前及未來,新市民已經成為住房消費主體。

但目前,租賃市場發展非常滯后、野蠻生長。對于承租方、出租方、中介等三方的權利和義務,各地普遍缺失規范性文件,投入監管嚴重不足。相比房價、開發、銷售等數據,租賃房源、租金等信息嚴重缺失,監管程度不高的中介成為唯一供應渠道。大城市適合需求的小戶型租賃房占比不到30%,同時有20%以上的房子閑置。調查顯示,大城市40%~50%的租客表示曾遇到過不良中介。

基于土地財政、固定資產投資考慮,政府管理仍傾向于新房開發、銷售。因此,地方房地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造成了產品供給嚴重滯后于市場和百姓實際需求。

未來,管理標的的重點應該從新房轉向二手住房、租賃市場,從開發商轉向中介及從業人員。這也是房地產管理機制的創新,這樣的創新能夠疏通供應滿足需求的通道,提高供應的質量,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目前,人口向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更高、生活更豐富的大城市遷徙已是必然趨勢。因此,就應該根據人口流動的空間趨勢,相應增加土地和住房供應。但同時,由于大城市在規劃、產業、人口布局上先入為主,人地矛盾短期內非常突出,高房價是必然的。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并配以相應生活服務設施,引導新市民在城市外圍居住,這是降低住房成本、滿足空間需求的必然結果。

但是,大城市開發外圍,一定要滿足兩個原則,即公共服務與住房建設同步推進,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無縫對接,降低通勤成本。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開發了很多新區,但能夠做到這兩點的很少。這是很多新區入住率低,甚至淪為空城、鬼城的主要原因,反而倒逼中心區房價越來越高。

因此,并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應端出了問題,很多新區開發仍舊是房地產開發、土地財政的“攤大餅”思路,沒有注入人的因素、公共服務的因素。未來,不管是疏導大城市需求,還是三四線去庫存,必須要摒棄傳統思路,遵循這兩個原則,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