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3 00:16:33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李少婷
在10月底舉行的第八屆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暨2016醫藥產業創新論壇上,康弘藥業10年間花費10億元,自主研發出“康博西普”,直接被批準進入FDA的III期臨床試驗的故事,使康弘藥業副總裁殷勁群收獲了不少關注。
仁會生物董事長桑會慶就是其中之一,他沒有掩飾對康弘藥業的羨慕,“康弘是上市公司,資金非常雄厚,招攬世界級人才”。不過,仁會生物在“沒有任何營業收入”的情況下掛牌新三板,日子也算苦盡甘來。
“熬出頭”的企業在創新藥領域是少數,不少企業仍掙扎在“下一步的錢哪里來”的困境中,如何向資本“借東風”,成為其生存的一大課題。而在資本和研發之間,有人閑庭信步,有人努力爭取,也有人叫苦不迭,勾勒出一幅“創新藥融資眾生相”。
10年10億的資本接力
在年會上,很多企業家談起自己的創新成果,就像談起自己的孩子一般驕傲,而殷勁群提起“康博西普”更是滿滿的自豪。
“康博西普”是中國首個獲得WHO國際通用名的生物I類新藥,由康弘藥業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不久前,“康博西普”的對手雷珠單抗“被迫”降價26%,FDA又批準其直接進入III期臨床試驗,使這一產品頗受矚目。
不過,耀眼的成績背后是十年磨一劍的艱辛,殷勁群用“10年10億”來概括他們的付出。而殷勁群談起這其中的坎坷時,資金的投入并不是他最頭疼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在“康博西普”上市之前,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王霖曾多次登門拜訪康弘藥業董事長,最終率領鼎暉投資旗下5家機構以3.4億元投資康弘藥業,共持有該公司10%的股份,這是康弘藥業上市前的唯一一輪融資,這輪融資也只有鼎暉一家進入。
“當時很多基金都去拜訪過,但后來(康弘藥業)只選擇了鼎暉。”《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王霖的話。顯然,在這場資本追逐中,康弘藥業處于守勢。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與很多創新藥企不同,康弘藥業等上市公司已經過長期的“原始積累”,在研發投入方面“不差錢”。創新藥企的“標桿”恒瑞醫藥也是個例子,其2016年半年報顯示,期內研發投入達到4.89億元,較上年增長38.76%。
對仁會生物董事長桑會慶而言,他們的情況不比康弘藥業,自1999年立項以來,公司的研發已經進展了15年,但幸好搭上了資本的“順風車”。公司2014年8月掛牌掛牌新三板,不到半年的時間,憑借著尚未上市的主營產品“誼生泰”,就融資4億元,而此前,仁會生物的投資一直由其大股東承擔。
“證監會對我們的支持力度還是蠻大的,證監會希望通過我們的一個榜樣作用,帶動資本流向創新企業,現在看效果不錯。”桑會慶向與會者介紹道,自該公司做市以來,成交29億元,日均交易926萬元,換手率75%,引進了中信證券、東方證券、航天產業基金和德傳醫藥基金等。
“怎么解決資金問題,是每個生物技術公司面臨的主要的難題。”桑會慶表示,掛牌新三板對其引入戰略投資者、穩定團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研發周期長而研發費不足
康弘藥業等企業已經可以掌握節奏,而很多企業仍在蹣跚學步的過程中,資金對他們而言,仍是求之不得。
“生物新藥需要非常大的資金支持,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我現在還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融資,而且花了很多時間做我應該留在實驗室里做的事情。”珠海泰諾麥博生物董事長廖化新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
作為“千人計劃”回國的一員,廖化新認為國內的資金支持仍不夠充裕,“把世界上一流的領先的工作平臺帶回國內,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是多年的積累,也是多年的資金支持之下才能完成”。
像廖化新一樣的歸國創業者不在少數,“海歸”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推動力也是與會者的一項共識。《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以下簡稱生態報告)顯示,“千人計劃”自2009年正式啟動以來,已分12批累計吸引6000余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回國,其中20%為創業人才,而以第11批“千人計劃”為例,33%為生物醫藥領域人才。
近些年,國內的資金涌入生命科學領域的流量已有所改善。私人資本在促進初創企業的發展方面也功不可沒。生態報告顯示,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資本投資,2016上半年交易數量已超過2014、2015的總量,達到127筆,而投資額相比2015年全年,增幅高達近50%。
初創企業的融資體量也在私人資本的助力下不斷壯大。生態報告顯示,2016年再鼎醫藥獲得上億美元B輪融資,天演藥業獲得2800萬美元B輪融資,華領藥業今年4月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基石藥業今年7月獲得A輪1.5億美元投資。
然而,對于動輒超過10億元的研發投入,以及長達10數年的研發時間,目前的投資仍顯得杯水車薪。“研發是燒錢的,你不能說銷售額今年上來了我多投一點,明年沒有了投不下去,一定要有相應的資本和資金來確保。”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駱燮龍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