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1 01:00:07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對成都的定位給出了切中肯綮的評價:“成都是一個重量級的城市,其在國家戰略上的重量還將不斷增加。”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成都的營商環境很好,我們很希望能夠在成都投資興業。”在10月19日舉行的成都現代服務業暨商務樓宇北京推介會上,樓宇企業代表紛紛表達了他們希望能夠落戶成都的愿望。
成都的營商優勢是如何得到體現的?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對成都切中肯綮的定位給出了答案:“成都是一個重量級的城市,其在國家戰略上的重量還將不斷增加。”
承接這一機遇,在本次推介會上,多位專家和企業家以“創新型與創業型城市服務業發展思路與機遇”為話題展開了圓桌對話,共同探討成都樓宇經濟的新發展。多位專家認為,發展文化服務業,發掘文化附加因素,將成為成都樓宇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而伴隨樓宇經濟的業態創新,宜業、商、宜居,將更加成為成都新的城市烙印。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成都,文化與樓宇經濟的融合,將帶來“詩意的棲居”,讓在成都工作與生活的人可以共享詩和遠方。
●成都是“航運中心樞紐港”
成都的重量是一種什么樣的重量?
作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總經濟師,陳文玲曾參與成都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有關作用的討論。在她看來,成都的重量是承接國家大戰略所獲得的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成都屬于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將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現在已經是國家的中心城市,而被國家認定的中心城市,全國僅僅幾個。”
關于國家級城市群,陳文玲有自己的理解,“重慶是直轄市,成都是副省級城市,通過兩個城市的雙輪驅動,將使其成為長江上游最有可能形成世界級的城市群。”
在這樣的戰略地位下,陳文玲將成都看作是“航運中心的樞紐港”,連接成都與世界各大城市的鐵、空、水線路密織成網,促使其成為立體化的交通樞紐城市。
這些錯綜復雜的線路里包含了成都的另一層重量。在全球知名的支付公司萬事達卡最新公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數”中,成都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率第二的旅游目的地,僅此于日本大阪。在世界游客心目中,成都這張城市名片的分量日益厚重。
事實上,陳文玲曾數次到過成都。在她的切身體驗中,成都不僅有沉甸甸的城市發展期望,更有來自休閑、旅游與商貿之都的濃濃的生活氣息。這種關系也體現在她的論述中,“成都的戰略地位,也要求其要加快發展城市功能。一是生活性服務業,要把美食、美色、美文結合起來,發展成有價值含量的生活性服務業;第二個是公共性服務業,要使準入者能夠便利自由地進入成都成為創業者、投資者、置業者;第三個是政府通過規劃和引導,將市場化投資轉化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政府向社會和國際提供的公共品。”
對于商業一向發達的成都,服務業的發展更加意味著城市文脈的傳承,這也正是陳文玲對于成都未來發展的希冀,“一個城市獨特的魅力應該是投資者的前提條件和創業者的前提條件。成都應該把文化服務業做起來,通過增強文化力量,釋放出更多的城市魅力。”
●成都的創新不是花架子
對陳文玲而言,成都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厚重的文化積淀承載起城市的重量。而對樓宇企業來說,面對處在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的成都,如何盤活這些既存的政策與文化資本,正是成都發展樓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成都已經提出創新、改革、開放、人才“四輪驅動”,共同構成城市動力結構。作為第一動力,創新正是成都為樓宇企業進一步優化供給側改革提供的“尚方寶劍”。
在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的研究中,成都的創新還有與別的城市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成都的創新不是花拳繡腿式的花架子,里面有實在的地方,接地氣,這些是有成都元素的。
王永平從成都太古里的成功經驗中看到了這種成都元素所蘊含的價值所在。他認為,正是因為太古里堅持傳統,不僅使其成為成都的新地標,更吸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對于這一現象,皇家驛棧董事長劉少軍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所謂創新,就是頑固地堅持文化里最美好的那個部分。”他認為,創新更應該是文化內觀,通過為樓宇附加文化基因,實現樓宇經濟的集群發展。
樓宇經濟并不是一個一個獨立的樓,而是城市美麗的天際線。它所具有的色彩,正是蔓延城市血脈中的文化內涵。在成都,越來越多的樓宇也發現了這一文化創新的價值,通過提供更加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樓宇經濟的最大化效益。
作為老牌商業樓宇,百揚大廈首創引進了大廈圖書館。問及原因,成都百揚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藝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繪就了一幅有關區域文化要素整合的圖景:“在大廈周圍有成都博物館、藝術館這樣的文化場所,百揚有義務承擔起深度挖掘區域服務功能的責任。”
在城東,另一座樓宇象征著新的城市文化正在拔地而起。在成都落地蜀峰468超高層樓宇,綠地集團西南事業部營銷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張樑道出了綠地的初衷:“作為成都新的地標建筑,它將成為成都新的城市記憶點。在引導周邊產業進一步聚集的同時,也將為城東帶來更加便捷的生活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