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1 00:38:5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合資券商的風刮得正猛。截至目前,正在排隊等待成立的“小鮮肉”券商已經達到17家,其中不少具有合資背景,而港資在其中又占了很大的份額。10月18日,申港證券在上海自貿區開業,這也是近期開業的首家合資全牌照券商。
不過,有人勇立潮頭,就有人急流勇退。10月20日早間,第一創業(002797,收盤價35.49元)發布公告稱,正在與J.P. Morgan Broking(Hong Kong)Limited(以下簡稱摩根大通)協商兩者的合資公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一創摩根)的股權轉讓事宜。目前兩者還未簽署任何協議或文件。
一創摩根五年合資路生波折
一創摩根是第一創業與摩根大通在2011年5月設立的合資子公司。第一創業的IPO聯席保薦人之一便是一創摩根。
第一創業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投資銀行業務主要通過控股子公司一創摩根開展,從事的主要業務為:股票與公司債券(不含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承銷與保薦。
一創摩根的注冊資本為8億元,其中第一創業持股占比66.7%,摩根大通持股占比33.3%。合資雙方約定,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及雙方約定的前提下,將來摩根大通可以提高其在一創摩根的持股比例。
但如今看來,摩根大通不但不打算提高持股比例,反而心生退意。但第一創業的公告并未說明摩根大通將轉讓多大比例的股權,記者聯系到第一創業,但公司相關人士僅表示,目前相關事宜仍在協商談判中,若有進展會及時公告。
合資公司各項指標并不樂觀
合資券商自然有其優勢所在,第一創業在成立之初很被看好。比如,與摩根大通的合作不僅有利于公司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提升投資銀行業務的經營管理水平,而且還能充分借鑒其在國際上的豐富經驗和技術手段,提高公司的金融創新能力。同時利用摩根大通覆蓋全球的金融服務系統和網絡,為境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和全球化支持。
那么這幾年一路走下來,一創摩根的戰績如何呢?
2013~2015年,第一創業的投資銀行業務(由一創摩根開展)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4.07%、14.01%和8.38%,呈逐年下降態勢。
2015年的數據顯示,截至年底時,一創摩根凈資產為8.23億元,當年實現營業收入2.52億元,實現凈利潤1756萬元。
2016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第一創業投資銀行業務實現收入1.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5.34%,期間共完成股權融資項目2個,承銷金額16.3億元;完成債券項目12個,承銷金額201.16億元;財務顧問項目簽約數7個。截至報告期末,一創摩根已獲準待發行項目16個,其中債券項目15個、財務顧問項目1個;報會待審批項目16個,其中IPO項目4個、增發項目2個、債券項目9個、財務顧問項目1個。
這樣的成績,在券商業內排名中并不突出。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一創業的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排名從2014年的17名下滑到2015年的28名;股票主承銷金額排名從2014年的27名下滑到2015年的33名,債券主承銷金額排名從2014年的24名下滑到2015年的36名;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排名從2014年的34名下滑到2015年的48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