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23 00:56: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藥品電子監管碼一事有了新進展。2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決定“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定。緊接著,阿里健康(00241,HK)2月2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正在討論藥品電子監管網的移交事項。
至此,鬧得沸沸揚揚的電子監管碼風波,終于告一段落。而最郁悶的恐怕就是阿里健康的投資者了:消息落定使得此前略有反彈的阿里健康的股價再度下挫14%。
電子監管碼條款被刪除
上周末,食藥監總局發布了一份《關于暫停執行2015年1號公告藥品電子監管有關規定的公告》,這個規定原本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將境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及進口藥品制藥廠商全部納入電子監管網,完成生產線改造,在藥品各級包裝上加印電子監管碼并進行資料上傳。
此外,還要求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全部入網,對所經營的藥品“見碼必掃”。如今,這一規定被“暫停執行”,至于暫停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
食藥監總局同時發布的還有《公開征求對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修訂的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征求意見公告的附件——《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修訂草案)及說明》中,所有關于電子監管碼的條款都被刪掉了。比如第八十一條“對實施電子監管的藥品,企業應當按規定進行藥品電子監管碼掃碼,并及時將數據上傳至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平臺”,在意見稿中已經被刪除;關于“出庫掃碼”及“售出掃碼”的條款也一并被刪除;涉及“藥品電子監管”的條款,也相應修改為“藥品追溯”。
兩份文件都直指風波中的“電子監管碼”,其看上去已經前途未卜。作為獨家運營電子監管碼的阿里健康,又將何去何從?
阿里健康仍將專注醫療
在食藥監總局的公告發布后,阿里健康也發布公告,確認了電子監管碼即將移交一事。
阿里健康公告稱,自2006年受原食藥監局委托建設并運維藥品電子監管網,到2015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建設。此后,公司一直與食藥監總局共同探索藥品電子監管網后續運維方案。
如今,公司正與食藥監總局進一步討論該事項,并成立了一個聯合工作組以討論藥品電子監管網的“移交事項”。移交細節仍待進一步確認。
阿里健康還稱,公司尚未從食藥監總局收到任何要求停止提供技術支持及維護服務的通知,也尚未掌握充分訊息以準確預測其財務業績即運營表現將受到的影響。不過,公司也坦言,運營電子監管網是公司的主營業務之一,且該部分收入占公司收入的“將近全部”,如果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執行有關藥品電子監管的規定,或者未來公布其他新政策,可能對公司的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阿里健康2015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電子監管網的收入為2137萬港元,同比增長14.6%,增長原因主要是來自零售藥店的入網費及增值服務費用增加。報告期公司毛利率從6.3%提高至22.4%,盈利能力提升也主要是由于電子監管網收入增加,而成本相對固定。而電子監管網以外的收入僅有991.4萬港元,且大多來自于利息收入。電子監管網的業務對公司來說的確舉足輕重。這也使得市場上出現了“阿里健康淪為空殼”的聲音,但阿里健康表示,將做出應對及調整。阿里健康強調,公司仍會繼續堅持早先提出的使命:建立一個聯系中國醫療保健市場參與者的在線社區,因此將持續發展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及醫藥電商業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