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0 21:12:41
在停牌四個多月后,三聯商社于1月20日復牌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給市場交出的答卷不僅僅是跨界,而是轉型。根據方案,三聯商社將以9億元并購德景電子,在發布的交易預案中明確表示,“后續計劃剝離家電零售資產,公司主營業務轉變為智能移動通訊終端研發與制造,不再經營家電零售業務”。
每經編輯|劉燦邦
每經記者 劉燦邦
在停牌四個多月后,三聯商社于1月20日復牌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給市場交出的答卷不僅僅是跨界,而是轉型。根據方案,三聯商社將以9億元并購德景電子,在發布的交易預案中明確表示,“后續計劃剝離家電零售資產,公司主營業務轉變為智能移動通訊終端研發與制造,不再經營家電零售業務”。
針對三聯商社轉型是否存在風險,上交所曾對此次交易提出了20個問題進行詳細詢問。復牌前一天,三聯商社逐條做出了解答,解釋稱“三聯商社向智能化手機鏈條轉型做技術型公司,公司將專注于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能移動終端三者的融合發展”。與國美家電同屬“國美系”,此次并購轉型,三聯商社希望徹底解決與國美的同業競爭問題。
對于此次并購,資深IT分析師孫永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收購標的德景電子尚無自主品牌,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技術實力在行業內也不具有顯著優勢,缺乏品牌效應,并購之后的競爭優勢不太明顯。
家電業務置出尚無具體計劃
三聯商社此次收購德景電子100%股權,預估值約為9.3億,三聯商社與德景電子股東協商,暫定德景電子100%股權交易價格為9億元。三聯商社在預案中表示,尚無評估基準日的賬面值,因此對德景電子的預估值,無法與賬面價值進行對比。
剝離傳統主業家電零售,轉向智能化手機研發制造,三聯商社的“跨界”轉型可不是件輕松事。在回答上交所的詢問時,對于剝離家電業務的進展和規劃,三聯商社表示,“家電業務置出尚未形成具體的計劃,其置出時間、置出范圍、交易形式、交易對方均未確定”。
目前尚無具體計劃,但三聯商社又急于宣布剝離既有家電業務,這與國美電器在山東市場存在同業競爭密切相關。作為三聯商社的大股東,2011年國美曾作出承諾,將在三聯商社恢復上市之日起五年之內,徹底解決其與三聯商社之間的同業競爭問題。因此,這次并購完成后,三聯商社的主營業務將增加智能移動通訊終端研發和制造,并計劃剝離家電零售資產,與家電零售業務告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查閱三聯商社財報時發現,三聯商社2015年1-9月歸母扣非凈利潤約為1986萬,2014年約為3076萬,2013年則為2600萬。而德景電子未經審計的利潤表中,2015年1-9月歸母扣非凈利潤約為2232萬,2014年約3179萬,2013年則僅為1239萬。對比可知,自2014年起至2015年9月,德景電子的利潤始終高于三聯商社,因此三聯商社此番認為,“轉型將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為上市公司股東創造更高的回報”。
德景電子也將轉型
并購后,三聯商社將扔掉家電零售業務,借標的資產轉型,因此德景電子的經營情況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德景電子的經營,目前主要采取 ODM 模式,即“原始設計制造商”,承接設計其他公司的制造業務,主要產品是移動通訊設備主板和移動通訊整機。
德景電子的ODM模式,主要盈利渠道有兩種,一是針對客戶需求要發產品,收取研發費用,二是銷售產品獲得利潤。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 年我國手機市場累積出貨量為 4.52 億部,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3.89 億部,而德景電子在這一年的整機出貨量為669萬部,僅占智能手機出貨量的1.7%,占手機累積出貨量的1.4%,德景電子手機整機出貨量市場占比較低。此外,德景電子的外協生產比很高,自主生產比例卻很低。對此,德景電子的解釋是,外協生產是德景電子為解決產能不足采取的生產模式。
然而,根據德景電子規劃,本次被三聯商社收購之后,德景電子主營的ODM等業務在未來兩三年會逐步萎縮,取而代之的是新開發的業務,如安全手機、智能家居等領域,據德景電子預測,未來該公司凈利潤在2016年將達到5997萬,17年達到7999萬,18年將達到1億。
不過,此次重組的獨立財務顧問和會計師卻認為,德景電子預測利潤能否完成,受制于若干因素的影響,包括此前的工廠改擴建項目能否如期建成,海外市場開拓業務能否順利開展,安全手機的行業用戶銷售價格及銷售數量是否真的能如預期。由于這些因素是否發生難以預料,且影響重大,因此德景電子在2016、2017、2018 年度的實際凈利潤,可能與預測凈利潤產生顯著差異。
目前,德景電子尚無自主品牌,終端資源由下游手機品牌廠商掌握。按照德景電子的計劃,2016年重點推動的事項也包括“建設自有品牌”一項。在并購入“國美系”之后,德景電子能否在國美的助力下形成自己的品牌,仍有待觀察。
孫永杰對此認為,安全手機需要核心技術和安全體系的支撐,而智能家居還遠未到能夠滿足大眾需要、進行普及的程度,現在仍處在初期階段,核心端的系統和硬件實力不足,智能家居的發展還為時尚早。(實習生趙天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