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陸婭楠、左婭:鐵路貨運量和工業用電量:經濟風向標還靈不靈?

2015-06-02 00:54:43

◎陸婭楠、左婭

昨日,5月份官方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正式發布,50.2的數值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上方。上周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還顯示,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幅較前3月收窄,其中4月份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一季度的負增長開始“轉正”。《人民日報》上周以獨家專訪權威人士的形式,對如何理性看待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向、新情況、新問題,如何保持定力、有效應對等進行了詳細解讀,也引起社會關切。在近日宏觀經濟指標紛紛出爐的背景下,如何正確認識經濟的基本面,如何解析當前的大勢,讓我們來聽聽各方的聲音。

5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新視角看形勢”系列報道第一篇《速度放緩就是形勢不好嗎?》。報道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速不能反映一個經濟體發展的全貌,難以從中看出投入是多是少、環境是優是劣、物價是高是低、就業是好是壞等情況。

基于此,評價當前經濟形勢,不能只盯著速度指標,更要看到速度之外的東西。如果不僅僅以速度看形勢,我們會清晰地看到,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逐步深化,一些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這些都充分表明,經濟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

上述變化也反映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些特征。比如,鐵路貨運量和工業用電量,一向被視為中國經濟風向標。今年一季度,我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8.7億噸,同比下降約9%,運量回到5年前水平。4月,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1%,盡管降幅較2月份和3月份收窄,但仍在始于年初的下降通道中。

指標走低怎么看

如果單以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一些傳統微觀指標判形勢,就會放大下行壓力

鐵路貨運量與工業用電量,曾被喻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由于我國經濟結構中,重化工業占比較高,對大宗物資運輸依賴較大,再加上我國工業企業多在東部,而能源與原材料多集中在西部,工業企業生產規模擴張時,也會帶動鐵路貨運量增加,因此運輸大宗物資的主動脈——鐵路的運量就成為觀察經濟走勢的重要微觀指標。同樣的道理,由于我國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自然也被視為能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微觀指標。

當前鐵路貨運量與工業用電量指標走弱,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認為,中國正經歷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制造業脫胎換骨過程中的一次大裂變,一定會有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落后產能肯定要被淘汰。

用電量的下滑更反映出傳統工業特別是高耗能產業的不景氣。一季度,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629億元,同比下降14.48%,主營業務虧損超過110億元;前4個月,全國煤炭產量同比下降6.5%,全社會煤炭庫存已持續40個月超過3億噸。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礎,工業遇到的困難應當給予足夠重視和正確應對。同時也應看到,如果單以這些傳統微觀指標判形勢,就會放大下行壓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舉例說:“目前,六大高耗能工業增加值占整個工業增加值30%左右,但其用電量占全國工業用電量的60%以上。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由于高耗能工業快速回落,造成用電量下滑幅度更大。”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達到7%,與預期目標相符,這在國際上也是較高的速度,且對應的經濟增量十分可觀。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今年如果能實現7%的增速,將帶來近5年來最多的經濟增量,高于2010年10.4%增速所帶來的經濟增量。”

結構優化是主因

產業結構、二產內部結構優化,導致一些微觀指標與經濟形勢的相關性減弱

那么,如何解釋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持續走弱,而宏觀經濟依然處于合理區間?

產業結構在優化。2013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范劍平說,用工業用電量等反映大工業時代全貌的典型指標來審視服務業占比已躍居第一的中國經濟,肯定是不全面的。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也認為,過去以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指標研判經濟形勢,是因制造業比重較大,這些指標往往難以全面反映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內部的結構在優化。比如,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增加,航空運量也在不斷增加。一季度,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鐵路貨運量在總貨運量中的占比只有9.2%,已無法客觀、全面地反映中國物流市場的整體需求和發展趨勢。

事實上,一些轉型升級走在前面的地區,盡管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在下降,但經濟減速的壓力并不大,比如北京,第三產業比重已達75%,高科技產業占比也相對較高,盡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大幅下降,但經濟運行態勢仍然良好。相反,像東北等傳統產業比重過大的地區,用電量等傳統微觀指標就能有效反映出地區經濟減速壓力較大。

可見,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一些傳統微觀指標不再是衡量經濟形勢的“絕對權威”,其深層次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這正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也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

更好反映新常態

應有更多反映質量和效益的指標,體現創新狀態和實際成效的指標

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公布時,不少人注意到,國家統計局不僅發布了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和全國網上服務零售額,還發布了網上商品零售額中的吃、穿、用三大類商品的增長速度。從一年前首次推出“網絡銷售數據”,到如今細化微觀數據,統計指標也開始緊緊擁抱互聯網時代。

王一鳴表示,“‘互聯網+’、P2P、O2O等怎樣更好地用統計指標去反映新常態下不斷孕育成長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確實是個新課題。”

新常態下,要想更客觀全面地反映經濟形勢,就應有更豐富的微觀指標統計數據作支撐。

“移動互聯時代讓我們有了更多獲得經濟數據的渠道,而且這些‘大數據’更動態、更準確、更廉價。”范劍平說,現在統計部門都是主動調查數據,被調查對象的心理戒備可能會削弱數據的真實性。實際經濟生活中自然留下的數據,如果被收集、分析、計算,往往能更真實地反映現實。

新常態下,統計指標應當與時俱進,更加完善、充實。專家建議,反映服務業發展的指標應與其在經濟總量中的地位相匹配。

潘建成認為,現在缺乏服務業的相關指標,在第三產業已占GDP半壁江山的今天,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被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也需要有更多反映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指標,以及體現創新狀態和實際成效的指標。

(作者為《人民日報》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