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01:01: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醫師多點執業放開,迎來明確信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部署2014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時明確提出,“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我國存在醫療資源持續向大醫院積聚,同時,有資質的醫生短缺,而大量醫學院畢業生沒有去行醫的情況。而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可探索途徑之一,就是放開醫師的多點執業。
醫療資源有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別是醫生、醫院 (設施和設備)、藥品、檢查(儀器),其中醫生是最核心的資源。
蔡江南介紹,我國存在兩個層次的醫療資源壟斷。第一個層次的壟斷表現為行政部門直接掌控了全國兩萬多家醫院中的三分之二。第二個層次的壟斷表現為醫院控制了所有重要的醫療資源,從而將醫院、醫生、藥品和檢查這四個重要的資源捆綁在一起,同時隸屬于一個所有者主體。
在中央已經釋放出“落實”多點執業的利好信號后,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接下來應盡快推動醫生資源在醫療市場上流動起來。
蔡江南說,“醫療資源社會化的兩個基本點在于,社會化的非營利性醫院成為醫院的主體,作為自由執業的醫生成為醫生的主體,其中,醫生的自由執業是醫療資源社會化的核心。”
蔡江南提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醫生執業結構,即一部分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和住院醫生,可以繼續作為醫院雇員;而多數醫生,特別是全科醫生和基層工作的醫生,應當成為自由職業者,他們可以單獨開業,也可以組成診所或醫療集團;還有一些醫生可以同時具備兩種身份,既是醫院的雇員,同時一部分時間在自己的診所工作。
從醫改的角度來說,更關鍵的一點是,還需要盡快對醫療資源的價格作出合理定價。
“應當盡快建立醫療資源價格的社會定價機制,使得醫生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吸引社會最優秀的人才來學醫和行醫。”蔡江南說。
《《《
相關報道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楊全柱:
“藥房托管”未觸及核心 第三方物流可降藥價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2014年的醫改任務之一,是“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防止藥價虛高。”
如何在現有的政策環境下,將“醫藥分家”在全國范圍內落到實處普惠公眾?藥房托管模式對取消以藥補醫又是否能起到明顯效果?在這種情勢下,從醫藥改革的角度進一步推敲,未來的醫藥流通行業,如何布局才能最大化發揮改革的紅利?
帶著上述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山西仁和集團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全柱。
NBD:有觀點認為,這種本發端于多年前的藥房托管模式,今年再次火熱起來,將對真正取消以藥補醫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您如何評價這一模式?
楊全柱:從醫改的角度來考慮,醫藥分家是必須走的一步路。根據我的了解,國家在藥房托管這一塊上,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嘗試,但最終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現有一些包括公立醫院在內的醫院負債率高企。通俗地說,在很多醫院負債經營,拿不出錢的情況下,去承接其藥房業務,是一件需要花費高昂成本的事情,就算我有能力填平前期債務,之后能不能盈利還不好說。
NBD:以北京為例,我接觸到一些公立醫院,已經試點了取消藥品15%加成,在這種情況下,將藥房業務托管給醫藥公司,會不會效果好一些?
楊全柱:雖然取消了原本歸屬醫院的15%的利潤,但是,藥價是不是真的低下去了?實際上,依靠買賣藥品來增加收入,不排除依舊有可操作的空間。客觀上來看,目前推行藥房托管是比較難做的事情。
NBD:按照您所說的情況,藥房托管并沒有降低藥品價格。您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建議?
楊全柱:去年商務部開了一個會,主題是關于醫藥流通行業兼并重組的議題,未來整個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
因此,就醫藥流通領域來說,未來改革值得探索的一個路徑是,盡快在全國嘗試推開建立第三方醫藥物流平臺。
NBD:您能不能就這個第三方醫藥物流平臺,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我曾經關注過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單體藥店的發展。如果以單體藥店為例,在藥品配送以及冷鏈運輸等方面,是不是這個第三方醫藥物流平臺將發揮很好的效用?
楊全柱:是這樣的。但是,在缺乏多方配套政策扶持的背景下,單體藥店的發展面臨的困難很多,和連鎖藥店的規模沒法比,我認為第三方醫藥物流平臺將對上游供應企業的藥品采購以及產業鏈其他環節,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最關鍵的是,從改革的角度來看,將產生規模效應,從而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藥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