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01:50: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抱怨最終演化為行動。
中國商務部日前證實稱,美國、歐盟、日本將對世貿組織(WTO)就中國稀土、鎢、鉬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提起訴訟,中國已收到來自三方的磋商請求。
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到,盡管難以預測磋商結果及訴訟前景,但在國內一些稀土行業和企業人士看來,美、歐、日的聯合發難并未能站住腳,甚至是強詞奪理不合邏輯。
據悉,為保護稀土資源,中國對稀土行業實施了系列管理措施,包括實行嚴格的出口配額管理。而盡管面臨巨大環境壓力,中國一直努力保持一定數量的稀土出口。
起訴被指不合邏輯
此次訴訟涉及的稀土、鎢、鉬均為稀有金屬,在冶金、機械、化工、航天等領域應用廣泛,屬于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均被中國列入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的貨物。
但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稀土企業看來,起訴似乎并不能站住腳。
3月14日,稀土生產和稀有金屬放射性防護專家王國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我們要控制污染這不是非常應該的嗎?還想像過去那樣買那么便宜,不可能!”
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曾對媒體表示,有些人說我們控制不向國外出口,這是無稽之談。“去年很多國外企業因為價格高,減少了使用量,他不買了,你不能把他們的減少使用量的行為歸咎于我們對出口的限制,這完全是兩回事。”他說。
同日,某北方大型稀土企業不具名高管也表示,雖然對三方聯合起訴的情況不方便回答,但國外起訴中國主要針對我們的稀土出口政策,并不能指望讓政府也把稀土價格降下來。“擺明了這是強盜邏輯,他們的所謂規范就是按照利益出發制定的。”稀土門戶網站CNREE市場評論員徐少功如是表示。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也認為,中國并非要限制稀土出口,而是要使貿易和環境協調發展,從而使貿易更可持續。“貿易是造成環境大規模破壞的主要原因,在中國環境治理技術缺乏的情況下,減少貿易就意味著減少污染,這個邏輯是成立的。”她說。
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中國累計出口稀土14750噸,僅占全年出口配額總量的49%,大量出口配額沒有使用。而去年的出口指標沒有用完,是 “因為經過整治一部分污染環境、盲目亂開采的一些企業減下來了,造成了市場價格上去了”。
形勢對中國不是很有利
王國珍認為,中國應該主動應訴,“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來反駁這個,不能像過去那樣濫采濫伐,環境污染都不管,還賣那么便宜。”
但對于此次訴訟的前景和結果,同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并未方便回應。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成鋼日前向媒體表示,2月22日WTO已對此前歐盟提出的訴訟做出了仲裁決定,認定中國在稀土出口政策方面違反WTO承諾和相關規定,“這一裁定對中國不太有利,這次的訴訟結果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據悉,由于入世時中國簽訂的《入世議定書》中承諾,不再對議定書中附件沒有列舉的產品征收出口稅,而稀土也的確不在附件列舉的84個稅號之中,WTO據此認為,中國對稀土征收出口稅違反了此前的承諾。
此外,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規定,除了關稅和相關費用之外,成員國原則上不能采用配額、許可證等方式對進出口進行數量限制,但也規定了一些例外條款。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此次的訴訟內容和此前針對9種原材料的訴訟差不多,因此形勢不是很有利,但是另一方面WTO也可能考慮到稀土這種原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國內對稀土的管理政策也相當嚴格,因此也不排除有不同的結果。
長期關注國際貿易、仲裁和公司法律業務的德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陶景洲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磋商和應訴是兩回事,事情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出什么結果,“既然提出這個問題了,雙方就要磋商,不行的話再建立工作組,之后才會決定裁決是不是符合,然后還有個上訴機構進行上訴,這樣就要一年多以上了。”
“中國目前正面臨稀土行業的全面整合,國家政策這塊短期不會有所改變。即使輸掉這場‘官司’,中國也只是少了出口限制這個途徑,還可以從資源稅等方面進行整治,對稀土行業影響并不大。”百川資訊分析師杜帥兵說。
·新聞分析
專家:國外稀土應加快復產
未來,中國將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并依據世貿規則對稀土出口實行有效的管理。但一些國家的表現卻讓人失望。
對于三方的舉動,王國珍就給予了強烈反駁,“你自己為什么不生產,你有什么理由起訴我們?我不是不供應國際上了,是供應了你用不了,我現在采取一些措施,控制一下是應該的。”
資料顯示,目前,在全球已探明的1億噸稀土儲量中,中國占36%,卻供應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市場。而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并不開采自己的稀土,而是大量進口來自中國的稀土。
據王國珍介紹,美國稀土的存儲量約在160萬噸,以前產量比中國還多,但由于面臨環境污染等問題停止開采,再就是中國稀土長期低價出售,他們只是大肆購買。“過去我們生產太多了,資源挖出來后廢水廢渣連個渣庫都沒有,酸堿超標等,必須要來控制。”王國珍說。
而鑒于稀土資源的稀缺性和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稀有金屬的管理,通過產業政策、環保措施,全面地規范國內的生產、消費以及稀土出口,包括對出口進行配額管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則呼吁,歐美等國家應該正視中國在資源環境方面的脆弱性,與中國更密切地合作,共同解決產業發展中資源和技術的瓶頸。
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也在13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其他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也積極開發稀土資源,共同承擔全球稀土供應的責任,也愿意在尋找開發稀土的替代資源、提高稀土資源利用率等方面與各國加強合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