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30 02:22:12
針對此次維權行動的理賠工作已正式展開,眾多國內貨代企業將有望從德國漢莎航空拿出的8500萬美元賠償金中分到一杯羹。
每經記者 孫嘉夏 發自上海
被美國集體訴訟退款有限責任公司(CAR公司)稱為可能是中國貨代企業 “集體維權索賠金額最大一次”的境外維權案,正“漸入佳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以下簡稱中航協)得到的消息稱,針對此次維權行動的理賠工作已正式展開,眾多國內貨代企業將有望從德國漢莎航空拿出的8500萬美元賠償金中分到一杯羹。
這次由中航協組織的國內貨代境外集體維權行動,意圖幫助在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9月11日從事過 “運往和接收來自美國或美國境內空運貨物”托運業務的中國航空貨運代理公司。當時,這批貨代企業被違規收取了 “燃油附加費、安全附加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收取這些費用的,包括漢莎航空、法航、國泰航空等多家國際知名航空公司,這些航空公司也因此被認為通過商定附加費等方式,共同操縱、提高并壟斷航空貨運服務價格。
進入理賠階段
來自中航協的消息顯示,這項已耗時兩年的索賠工作,已正式進入理賠階段,得到中航協委托,處理在美國的航空貨運反壟斷案法律程序事宜的CAR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已和漢莎航空達成和解協議,正處理理賠事宜,“這也意味著國內貨代企業將可以從漢莎航空拿出和解的8500萬美元賠償金中,分得一部分。”
上述人士所指的 “國內貨代企業”,是指在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9月11日期間,從事過“運往和接收來自美國或美國境內空運貨物”的貨代企業,這些企業被要求填寫一張 《美國航空貨運表》,上面詳細地記錄了企業在該時間段內,從事“美國進港、出港”業務的貨運量及運輸費等信息,這也將成為最后理賠的依據。“當然也不是貨代企業申報多少,最后就能拿到多少錢。”CAR公司人士說,“美國方面也有機構進行監管。”CAR公司在這次集體維權行動中,主要負責和美國方面的司法部門、貨運航空公司溝通,“現在一切工作都很順利。”
目前國內貨代企業最終能得到的賠償金尚不得而知,“在得到賠償金后,貨主、貨運單位將參考當時的業務量等因素,合理分配賠償金。”該CAR公司人士稱,目前,相關的申報工作仍在進行中。
中國可索賠代理人最多
“現在只針對在美國、加拿大境內從事貨運業務的貨代企業。”上述CAR公司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00年至2006年9月11日期間,多家國際知名航空公司在正常收費之外,未經政府及法律程序批準,即以“燃油附加費”、“安全附加費”、“戰爭風險附加費”、“美國海關附加費”等多種名義收取費用。
美國、加拿大、歐盟等于2006年2月發起的反壟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航空公司通過共同商定收取額外的附加費等方式,操縱并提高貨運服務價格,美國當地司法部門稱,這些航空公司屬“惡意合謀”征收違規費用。之后,包括法航、澳洲航空、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被課以總計12.74億美元的巨額罰單。“最終,這些航空公司大多選擇了和解方案。”上述CAR公司人士介紹,目前,累計已有39家航空公司成為被告,其中15家表示認錯,德國漢莎航空已同意拿出8500萬美元作為賠償金,而中航協的預計稱,在美國范圍內的賠償總額將超過10億美元。
中國恰恰是擁有索賠資格的貨運代理人最多的國家。上海一家貨代企業業主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確實不知道能拿到多少錢,畢竟對CAR這家公司不熟悉,也不清楚索賠的流程。”顯然,這家在中航協的介紹中已經“在反托拉斯索賠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維護了眾多索賠人的合法權益”的CAR公司,并沒能得到所有貨代企業的首肯。
“我們能理解部分貨代企業的想法。”上述CAR公司人士稱,“在和中航協合作時,我們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向貨代做解釋工作,公司在這一領域非常專業,也不可能拿自己公司的信譽來開玩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