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表不“晴”深圳港口吞吐量同比降兩成
2009-08-26 02:37:21
每經記者 翟敏 發自深圳
工廠復工,用工激增,GDP增長……透過一系列經濟現象看上去,我國經濟正在逐漸回暖,各種樂觀的情緒漸漸占據了上風。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深圳的幾大港口鹽田港、赤灣港、媽灣港的實際調查來看,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這座遭受金融危機沖擊最早、影響也最為深刻的城市,復蘇雖正在進行,但比想象中要緩慢得多。
港口吞吐量同比降約兩成
李湘平現在很少把精力花在打理運輸公司的業務上。一直以來,集裝箱運輸都是她旗下“德興”公司的主要業務,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她一直在賣出公司的拖車。實際上,這也是公司的主要資產。
8月17日,李湘平這家位于深圳赤灣港旁的公司顯得有些冷清,只有一個員工在前臺上網,“嗒嗒”的鍵盤敲擊聲在空曠的辦公室里顯得格外清晰。“我現在只有周末才來這里。”李湘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往年的這段時間正是運輸業務最忙的時候,出口的貨物要在11月前裝船出港,趕在圣誕節前擺上歐美商場的柜臺,因此在這幾個月里,公司的近20輛拖車每天都奔跑在深圳和東莞之間,忙著把一個個貨柜送往碼頭。
今年的市場行情卻有些慘淡,盡管已經賣掉了十幾輛拖車,公司的運力小了很多,但僅剩的4輛車并沒有因此更為忙碌。“去年近20輛車得加班加點跑,現在只有4輛車卻還是業務量不夠。”強烈的對比讓李湘平有些無奈。
離李湘平的運輸公司400米不到的地方,就是赤灣港區的閘口。8月17日下午3點左右,記者在此看到,10多條進閘通道只開放了6條,大約20輛重柜車在閘口前等候進閘。
“以前情況好的時候,進閘的重柜車至少能排隊到媽灣電廠那邊。”一位赤灣港的工作人員指著港前路盡頭的火電廠告訴記者,“要是遇上車特別多,重柜車能從整條月亮灣大道一直排到南頭關。”顯然,和閘口前曾經長長的車龍比起來,眼前的景象仍過于蕭條。
今年1至7月份,深圳港貨物吞吐量為10447萬噸,僅為去年同期的8成左右,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為7725萬噸,降至去年同期的80.4%。2008年7月,深圳赤灣港區和媽灣港區集裝箱吞吐量是56.1萬標準箱。今年7月這一數字下降到38.9萬標準箱,同比下降幅度達到30.7%。深圳東部的鹽田港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今年上半年,鹽田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為379.1萬標準箱,下降11.1%。
來自集裝箱制造巨頭中集集團的消息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其2009年一季度季報指出:“干貨箱市場需求并未改善,本集團的干貨箱仍基本處于停產狀態。”近日中集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在干貨箱這一塊目前的情況和一季度沒有太大變化。
進出口仍低位徘徊
“有一個做出口的老客戶,以前每年廣交會以后就開始發貨,每次出貨都是10個貨柜左右,但今年直到現在還沒有發出過一個貨柜。”李湘平說,現在這家拖車公司每個月的業務量大概就是100多個貨柜,“不到去年同期的20%”。
從不久前深圳市發改委聯合統計局公布的深圳前7個月各項經濟數據來看,深圳總體經濟穩步回升。深圳市發改委主任陳彪介紹,1~7月份,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6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787.85億元,增長14.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7個百分點。
看上去,深圳市各項經濟指標逐漸向好,經濟快速回升。不過,有一項尤其重要的指標卻是一直難有起色,這便是進出口。深圳市統計局局長鄧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坦言,“1~7月份出口仍在繼續下降,下降的幅度約為百分之十幾。”他分析認為,深圳過去出口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國際經濟以及消費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現在由于美國經濟下滑,經濟泡沫破滅,消費也跟著收縮,因此過去主要依賴歐美需求的出口基礎就受到嚴重影響。
作為珠三角出口貨物的主要出海口,外貿進出口在深圳港的業務結構中占有超過7成的比重,這也導致深圳港對歐美經濟波動尤為敏感。
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整體降幅超過20%,深圳港也在這次金融風暴中遭受重挫。據深圳市港務管理局統計,深圳港1至7月份集裝箱吞吐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1.1%,其中空箱比例為33.3%。實際上,同比下滑的態勢自去年年底以來一直在延續。據深圳海關的統計數據,今年1月以來,進出口下降便一直在十幾到二十個百分點之間的同比降幅徘徊,并且一直持續到7月份,仍沒有明顯的向好趨勢。
全面復蘇尚待時日
與進出口情況相比,其他經濟指標以及現象讓人更樂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日前調查了珠三角經濟復蘇狀況,包括企業開工數量、招工用人數量等都在快速回升。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只要進出口一日不好轉,要談全面復蘇就還為時尚早。
盡管和年初情況最壞的時候相比,空箱率、吞吐量、航運費用等都顯示出深圳港的業績已經開始反彈,但外貿為主的業務結構決定了深圳港的復蘇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需的復蘇。
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在國內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降幅較小,像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家具、塑料制品及箱包的出口值降幅都在10%以內。但機電產品出口3677.1億美元,同比下降達20.8%。
分析人士認為,在國際經濟開始回暖的關頭,各國首先考慮的是本國就業和經濟的復蘇,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帶來大量就業,定會成為本國重點扶持的對象。因此,國內的相關產品出口還有可能會受到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沖擊。
而我國在1至7月進口的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鐵礦砂、原油、大豆、初級形狀的塑料都有大幅增長,銅的進口量更是達到264.3萬噸,增長75%,其中6月的進口量是去年同期的4倍。
另外,據調查顯示,雖然2009年以來我國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上升,但央行2009年第二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目前企業出口訂單主要以小單、短單為主,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形勢并不樂觀。
招商證券最近發布的港口集裝箱業務研究報告指出,7月份全球新購集裝箱需求仍然處于“冰凍”狀態,7月份中國集裝箱出口數量僅6萬個,1~7月合計僅31萬個,這表明全球集裝箱航運需求仍然不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認為,考慮到外部市場好轉以及政策的滯后性等特點,預計中國三、四季度的出口形勢會有所好轉。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今年三季度出口顯著改善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財富同道會首席經濟學家王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港口復蘇的腳步還是有點孱弱,步履蹣跚。“對比來看,出口導向型的珠三角地區的港口情況還是不能讓人滿意,只能說是降幅趨緩,但還沒有出現上漲的趨勢。”
他進一步分析認為,“從其他指標觀察,集裝箱的箱量周轉有所加快,但船公司運力依然過剩,這對于港口來說都不是很好的消息。8月21日反映原油運輸市場運費走勢的BDTI指數收于502點,比上周末下跌5.24%。本周VLCC海灣運輸市場成交保持前期的低水平,8月貨盤出盡,9月貨盤未現,運費底部震蕩,總體運價走軟。這些與港口密切相關的數據顯示,中國外貿復蘇緩慢,港口行業真正走出低谷還需要時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